清代名人軼事匯總
關于清朝歷史上的名人故事有哪些呢?歷史是現實的紀錄;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清代名人軼事匯總大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清代名人軼事匯總
鄭板橋詠餅
鄭板橋大令,通率詭誕,書畫多奇氣,世咸以才人目之。讀其集中家書數篇,語語直摯,肝肺槎牙,躍然紙上,非騷人墨客比也。板橋少孤寒,賴乳母費撫養得活。值歲饑,費晨負入市,以一錢易餅置其手,始治他事。板橋既入官,有詩云:“食祿千萬鐘,不如餅在手。平生所負恩,豈獨一乳母。”令人不堪卒讀。
鄭板橋自嘲詩
興化鄭板橋明府燮,少貧,嘗為蒙師。既達,作詩自嘲云:“教館原來是下流,傍人門戶過春秋。半饑半飽清閑客,無鎖無枷自在囚。課少父兄嫌懶惰,功多弟子結冤仇。而今幸作青山客,遮卻當年一半羞。”
魏永叔文集
魏永叔禧文集,首一條云:“人多事后論人、局外論人。事后論人,每將知人說得極愚;局外論人,每將難事說得極易。此二者皆由不忠不孝的生出,記之可以自箴。”
朱竹垞醉題酒樓
康熙庚子,竹垞偕粵東詩人屈翁山,會飲杭州酒樓,拍浮屢日,大醉,題壁云:“毋輕視此樓。秀水朱十,南海屈五,止留此信宿。后有登者,作仙人黃鶴樓觀可也。庚子九月晦日。”是舉出自竹垞,自是雅事,若末生晚學,妄擬前輩風流,便狂放不可向邇矣。李太白著宮錦袍,醉眠長安市上,純是爛漫天真,千古豈容第二人裝點此番舉動。
竹垞詞
竹垞朱十中年以后,出其詩古文之余力,專攻于詞。故指事肖物,有從容之工,無雕繪之跡。即其裘馬清狂,昵昵兒女,亦偶然遙情所托,非若淺斟低唱,滴粉搓酥,引紅妝為知己者也。其自題《江湖載酒集》云:“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題竹垞壁云:“賦新詞竹山竹屋。”言所宗也。
己未,奉詔入都,與友相約和宋人樂府補題,有《桂枝香》、《齊天樂》等調,其《詠蟹》一闋云:“緯蕭截水,見半漾湖波、半撐湖嘴。此際菱歌漸少,滿塍香穗。魚師菰飯新炊后,任欹斜撅頭船艤。爬沙響,連江露白,一燈紅細。便八跪雙螫都利。被筠筐掩就,仄行無計。試放閑塘蓼岸,描成秋意。須愁解甲隨潮去。添瘦葦一枝扶起。履霜聽遍聲聲,宛似玉琴絲里。”
再《詠蟬》云:“蛻余不作游仙夢,炎天愛浮吹。涼抱柳眠,慵棲槐影,合隨分小園堪寄。綠陰滿地,慣獨自悠揚,一絲風里。咽住殘聲,哀吟又聽別枝起。柴門亂喧,雨后濕云斜照,落霞斷魚尾。南陌離亭,西風故國,多少愁人盈耳,兒童此際。罥蛛網檐牙,筠竿樹底。為恁驚飛,弦桐移素指。”
玩兩詞意,豈縈懷簪紱者。迨其入蕓局,典棘闈,珥筆禁近,受眷最隆,非常之遇,不且過于扶醉尋鈿,一朝釋褐哉。
桐城派古文
桐城派古文,望溪開之,海峰繼之,至惜抱而其傳始大,此天下之公言也。惜抱出于劉門,世幾有“青藍冰水”之喻。然惜抱之學,師法家法,殆兼有之。惜抱之世父姜塢編修范,博聞強識,誦法先儒,與海峰友善,諸子中尤愛惜抱,每談文,必令侍側。惜抱幼時,即喜親海峰,客退,輒肖其衣冠,談笑為戲,故編修授以經學,而復使受古文法于海峰。惜抱先生纂修秘書時,于文襄雅重之,欲一出其門,竟不往。
書竣,當議遷官,劉文正公以御史薦,已記名矣,未授而公薨,先生遂決計去。既退歸,梁階平相國屬所親傳語曰:“姚君若出,吾當特薦,可得殊擢。”先生婉謝之,集中所謂《復張君書》也。南康謝方伯啟昆,見先生,退而嘆曰:“姚先生如醴泉、芝草,使人塵俗都盡。”青浦王侍郎集海內詩至先生,曰:“姬傳藹然孝弟,踐履醇篤,有儒者氣象。”見石甫所作家狀。按先生每以義理、考訂、文章并稱。設非邃于義理,安能出處光明,萬流仰鏡若斯乎?
清朝歷史上的名人故事
1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扯起叛旗,他的兒子吳應熊在京師與許多奸人勾結在一起,為吳三桂通風報信。康熙帝聽了大學士王熙的建議,把吳應熊囚在獄中。幾年之內,吳三桂占據了長江以南的許多地方,氣焰十分囂張。他給康熙來了一封信,提出要劃江為國,二帝分治,更要求康熙釋放在獄中的兒子。康熙閱后,龍顏大怒,馬上召集王公大臣,宣布處死吳應熊,讓吳三桂斷了這念頭,并把京師的禁衛軍也調去征伐叛軍。散朝后京城到處都貼出告示,明日午后當眾處斬吳應熊,以示國威。
消息傳到了吳應熊的額附府,吳應熊的夫人和碩長公主(康熙的姑姑)換上黑衣素服,直奔暢春園的慈寧宮,見到額娘孝莊太皇太后,哭拜在地,求孝莊太皇太后看在兩個孩子的份上向康熙求情。太皇太后本是個明曉大義的老人,但一見女兒這樣悲慟,也揪心斷腸般地滴下了老淚,雙手扶起女兒,答應去跟孫兒說說。
不料康熙正好也來到慈寧宮,在門外已聽知一切。他快步進屋,向太皇太后叩拜道:"皇祖母,您平日教誨的得國得眾之道,孫兒時刻不敢忘記,別的事孫兒可依您千件萬件,這件事只能恕孫兒不孝。"一番話說得太皇太后無言答對,只能怔怔地看著康熙。
康熙看著那淚痕滿面的和碩長公主,單腿下跪,說道:"姑姑,您的苦處侄兒知道,可是,您知道我愛新覺羅一族,為大清江山,有多少人死于非命。如果不殺吳應熊,吳三桂一定以為朝廷軟弱可欺,更加囂張,又不知多少百姓妻離子散。姑姑,恕侄兒不能孝義兩全。"
和碩長公主沒等康熙說完,她扶起康熙,說:"姑姑我不怪你。"說罷掩面而去。第二天午時三刻,吳應熊人頭落地,大長了清軍的士氣,滅了叛賊的威風。沒幾年,吳三桂便軍敗身亡,為禍八年的"三藩"之亂被徹底蕩平。朝廷內外,對不徇私情的康熙帝更加敬重了。以后的日子里,康熙不僅親自過問和碩長公主的生活,還把吳應熊的兒子接到宮里來伴讀。
2
自從有了秘密立儲制度,皇位爭奪戰不再血腥,而變得更有智謀。道光帝是清朝最后一個立儲的皇帝。他的兩個兒子在爭位的過程中,拼的就是計策。
道光帝共有九個兒子,但三個早夭。等到了考慮立儲的時候,有實力參與競爭的只有兩個人,即十四歲的奕和十三歲的奕。這兩人條件極為相似。奕的母親是孝全成皇后,可惜在他十歲時就去世了。奕的母親是靜貴妃,非常得寵,曾總管六宮。奕和奕還一起讀書習武,并共同研究出二十八式槍法和十八式刀法。皇后去世后,靜貴妃負責撫養奕,使得奕和奕如同一母同胞,關系親密異常。
兄弟倆相比,奕年長,更加仁厚;奕天資聰穎,招人喜愛。道光帝一時也難以決斷。兄弟倆則在各自師傅的指導下,展開了一場有趣的儲位爭奪戰。
適逢一年一度的南苑校獵,皇子們都使盡渾身解數,在道光帝面前顯示自己的才能。校獵結束后,道光帝查看皇子們的戰績。奕由于一心想在父親面前展示自己的勇敢和嫻熟的武藝,所以獵物最多。而奕竟然兩手空空,一無所獲。道光帝很奇怪,便問奕怎么回事。奕說:“現在正是春天,是鳥獸繁衍的季節。我不忍心傷害它們,以免干擾上天的節律。我也不想用自己騎馬射箭的技藝去和弟弟們爭奪。”聽了這番話后,道光帝龍顏大悅,稱贊道:“這真是做帝王的人說的話啊!”這件事讓道光帝對奕的好感大大增加。
野史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道光帝晚年病弱,召見兩位皇子,想確定繼承人。兩位皇子問計于自己的師傅。奕的師傅對他說:“如果皇上有所問,你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想讓道光帝再次認識奕的才華。而奕的師傅則說:“如果說起時政,您可能趕不上六爺(即奕)。不過,如果皇上說自己年老多病,不久于人世,您只要跪在地上流淚不止就好了。”道光帝召見時,兩位皇子果然按照自己師傅教的那樣去做。而道光帝果然也被奕的“孺慕之誠”打動,連連稱贊奕仁孝。
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較量中,奕顯然敵不過奕。道光帝去世后,奕名正言順地即位,成為清朝第九任皇帝。
清朝簡介
清朝是由滿族貴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后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清代自努爾哈赤稱帝至末帝溥儀,共歷十二帝;自入關后算起,共歷十帝,存國二百六十八年。清朝版圖最大時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爾喀什湖和蔥嶺,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東至海,包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南起南海諸島,西南到廣西、云南、西藏,包括達拉克,北至漠北和外興安嶺。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統治,明崇禎帝自殺。清軍乘機入關打敗農民軍,同年,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
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雍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后期,已達到三億左右。
1661年,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斗爭的鄭成功,帶領戰艦,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登陸。在當地人民支持下, 經過激烈戰斗, 鄭成功打敗盤踞臺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第二年初,荷蘭殖民者向鄭成功投降,臺灣回到了祖國懷抱。鄭成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第二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16世紀后期,沙俄越過烏拉爾山向東擴張。清軍入關時,沙俄乘機強占了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清政府一再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國領土,沙俄政府反而增兵雅克薩,加緊武力擴張。康熙帝為保衛邊疆,親自出巡東北,視察防務,決心組織自衛反擊戰。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雅克薩的沙俄軍隊。俄軍傷亡慘重,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東段的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在中國政府作了讓步的情況下,經過平等協商,中俄雙方正式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
乾隆中葉,平定準葛爾部葛爾丹分裂勢力和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統一了新疆。這不僅一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沖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清朝盡管取得了這些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它的發展并未逾越中國傳統封建專制主義體制的軌道。經濟上,仍然以農立國;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綱常禮教,屢興文字獄;對外關系上長期閉關自守,盲目自大。因此,與同一時期西方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形勢相比,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所取得的這些成就則相形見絀,中國已落后于世界發展的先進潮流,并且正在拉開越來越大的距離。
清中葉以后,由于承平日久,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爭接連不斷,其中歷時九載的白蓮教起義結束了清朝的全盛時期。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此后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滿族失去了早期那種積極進取、富有朝氣的精神,政治腐敗,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蹣跚地進入了它的衰落時期。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由此而爆發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等。為挽救自身命運,統治階級內部亦進行了一些改革活動,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變革,使中國走上富強獨立的道路,但皆以失敗而告終。無數的仁人志士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奮戰,前仆后繼。愛國主義的浪潮,在中國近代史上洶涌澎湃,空前高漲。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