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之子貢趣聞軼事
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你是否在尋找“孔子弟子之子貢趣聞軼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孔子弟子之子貢趣聞軼事
端木賜,字子貢,衛國人,少孔子三十一歲,是孔門十哲言語科的高材生。他還是儒商的鼻祖。孔子有一段《論語》有說到他的經商能力。子曰: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通“臆”)則屢中。說的是,子貢口才非好,頭腦活絡,還是個不太安分的人。他善于囤積居奇,對市場行情又很敏銳,常能把握住商機,創造的財富跟陶朱公(范蠡)可以比肩。在王公貴族富豪榜上,他與范蠡并列第一。
子貢有一天悟到一些事過來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就會說,一個人貧窮而不去諂媚討好別人,富有但是不驕慢,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境界挺不錯的。“但是不若,不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為什么理解不若背后的含義呢?因為你不去諂媚討好別人,但是你心中還有一絲憤恨,這個心理是可以被發現到的。貧富不重要,貧富在社會生活中,只是你(子貢)認為重要而已。貧而樂,雖然我窮,但是我依然還是高高興興地(這里想到了孔子絕糧于陳蔡時,還是照樣彈琴高高興興的。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具有超強的幸福能力,不受外部環境的影響,還是能保持快樂)。富有的可以多學學禮義,這樣自己的德行修養才會精進。
在孔子去世以后,有人對子貢說,你可以取而代之。
子貢就對那個人說,我的美好就像門墻比較低,你可以看到庭院里來,覺得很美好。但是孔子的門墻是高得你都看不到,里面是什么你都不知道。
孔子的門墻為什么那么高呢?這要提到孔子一生都在談中庸,他說這一生沒有發現有人能做到中庸。中庸不是有的人認為的中不溜,差不多,不上不下的意思。中庸怎么理解呢?就好像旗桿一樣,位置都是插得恰到好處。跟河南的方言一樣,問:中不中啊?,答:中。就是在言行和做事方面都能恰到好處的意思。
子貢人物生平
子貢尊師
相傳,孔子有七十二個有名的弟子,子貢便是其中之一。萬仞宮墻典故,出自子貢稱贊孔夫子之學問高深。子貢尊師的故事,也很感人。一次,魯國大夫在別人面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子貢聽說后非常氣憤,他當即以房子打比方,說老師的圍墻高幾丈,屋內富麗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過是只有肩高的圍墻,一眼就可望盡。他還把老師比做太陽和月亮,說老師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子貢問道
人的才能和德行,自古以來就少有能十全十美的,人如果有長處,也必定會有短處。倘若用其長處去彌補短處,那么,天下將沒有人不被使用;倘若苛責人的短處而舍棄其長處,那么,天下人都將被棄而不用。再加上人的感情各有愛憎,旨趣各有同異,即使是像伊尹、周公這樣圣明的人和像墨翟、楊朱這樣的賢能者,如果去征求眾人對他們的意見的話,誰能免去受譏刺和遭疑忌呢?
子貢向孔子問道:“鄉里的人都喜歡這個人,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不行啊。”子貢又問:“鄉里的人都憎惡他,這個人又怎樣呢?”孔子說道:“也不行啊。最好是鄉里的好人都喜歡他,而鄉里的壞人都憎惡他。”這是因為君子和小人的意趣一定相反,小人憎惡君子也就像君子憎惡小人一樣。要想探明真實的情況,取決于慎重地聽取反映。聽取君子的話,就廢止了小人的邪道;而聽取小人的話,君子的正道就會消亡。
子貢贖人
一切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道德,都是偽道德。真正的道德就像空氣那么重要。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翻譯: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后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說:“賜呀,你采取的不是好辦法。從今以后,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收回國家的補償金,并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
“子貢贖人”自損財物做了一件好事,本應該被樹為道德典范,孔子為何反而要批評他?其實魯國那條法律的用意是為了鼓勵每一個人只要有機會,就可以惠而不費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暫時沒有預付贖金的能力,也應該去借來贖金為同胞贖身,因為你不會損失任何東西。子貢的錯誤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如果魯國君主為子貢之舉樹為典范,大肆通報、嘉獎、宣傳乃至全國推廣,會有什么后果?一、社會表面的道德標準提高了,人人都表態向子貢學習;二、道德水準的實際狀況其實滑坡了,因為頭頂已經高懸了子貢這樣的道德高標,誰若贖回同胞后再去領取國家的贖金就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幾個人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保證損失這筆贖金不至于影響自己的生活呢?
違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惡的東西。《道德經》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崇尚自然的本真質樸,不標榜不偏執,這是中華上古的傳統美德和智慧。因為無數的教訓已經告訴我們:把道德的標準無限拔高,或者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兩種做法只會得到一個結果,這就是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道德而去!
孔門七十二賢排名
顏回、閔損、冉耕、冉雍
冉求、仲由、宰予、端沐賜
言偃、卜商、顓孫師、曾參
澹臺滅明、宓不齊、原憲、公冶長
南宮括、公皙哀、曾蒧、顏無繇
商瞿、高柴、漆雕開、公伯繚
司馬耕、樊須、公西赤、巫馬施
梁鳣、顏幸、冉孺、曹恤
伯虔、公孫龍、冉季,公祖句茲
秦祖,漆雕哆,顏高,漆雕徒父
壤駟赤,商澤、石作蜀,任不齊
公良孺,后處,秦冉,公夏首
奚容箴,公肩定,顏祖,鄡單
罕父黑,秦商,申黨,顏之仆
榮旗,縣成,左人郢,燕汲
鄭國,秦非,施之常,顏噲
步叔乘,原亢籍、樂欬,廉絜
叔仲會,顏何,狄黑,邦巽
孔忠、公西輿如,公西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