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勛獲得者事跡
“兩彈一星”不僅建立戰略導彈部隊提供了裝備技術保障,而且帶動了中國高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兩彈一星元勛獲得者事跡5篇,歡迎大家分享。
兩彈一星元勛獲得者事跡(精選篇1)
1947年與蔣英結婚。錢學森193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后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1936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后,入加州理工學院從西爾多·馮·卡門(TheodorevonKármán)學習。1939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因對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作出重大貢獻位列美國陸軍航空兵上校。1949年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并出任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主任,領導美國太空火箭的研究。1955年10月回國,有關其回國的具體過程充滿爭議,中國官方宣稱錢學森是自愿回國,但是美國方面則有資料顯示是錢學森因被錯誤懷疑參與共產主義活動而被美國驅逐出境。從1956年起,錢學森開始在中國建設火箭導彈研制機構,并任該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指導計劃協調技術。1958年開始研制航天運載火箭,1960年“東風一號”近程地地彈道導彈發射成功,1965年開始實施人造衛星工程,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他為建設中國火箭彈道和航天事業作出了極大貢獻,1991年被國務院和中共中央軍委授予“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的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1999年9月,與錢三強、鄧稼先等23人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958年錢學森宣稱“只要有足夠的水、肥料、勞力,就可以讓農作物增產二十倍”,為毛澤東“大躍進”背書,造成中國餓殍盈野的局面。當時田家英問毛澤東∶“你也不是沒當過農民,你應當知道畝產萬斤是不可能的”。毛澤東說∶“這是我看了大科學家錢學森的文章,才相信的”。晚年的錢學森肯定特異功能的現象,并在《自然雜志》發表文章表示支持。著作有《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講義》、《星際航行概論》、《論系統工程》、《關于思維科學》、《論地理科學》、《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論人體科學與現代科技》、《創建系統學》、《論宏觀建筑與微觀建筑》、《論第六次產業革命通信集》等。
兩彈一星元勛獲得者事跡(精選篇2)
1936年秋,錢學森飛到了洛杉磯,徑直來到了加州理工學院,因為加州理工學院同樣是美國的理工科大學之一,有著最負盛名的力學和航空動力學研究中心,享譽“超音速飛行之父”的世界力學大師馮·卡門教授就在這里。慕名而來的錢學森站到了馮·卡門面前,謙恭地自我介紹:“尊敬的先生,我是從麻省理工學院來的。我想由航空工程轉學航空理論,也就是力學,請您告訴我,我的想法對嗎?”
馮·卡門聽完了年輕人的訴說,不覺露出了欣喜的目光。在他看來,一個從事技術工程的年輕學者不滿足已有的專業知識,感悟到理論的重要性,這正是有遠大志向的表現。為了了解他的專業功底,馮·卡門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錢學森對答如流,反應之快捷,回答之準確,使大師贊嘆不已。他用驚異的目光打量著這位頭腦清晰、思維敏捷、才華橫溢的中國學生。他當即十分高興地答應了錢學森希望攻讀博士學位的要求,接納這個令人喜愛的年輕人。
從1936年10月起,錢學森在馮·卡門指導和領導下進行了長達10年的學習與工作。
馮·卡門是匈牙利人,自1934年起定居美國。他是一個坦誠直率、性格開朗而又十分謙遜的長者,也是美國航天科學的之一。他十分賞識錢學森的才華,在他身上傾注了很大的心力。錢學森則以他非凡的勤奮與智慧,以出類拔萃的理論與實驗成果,成長為馮·卡門的得意學生和不可缺少的助手。
兩彈一星元勛獲得者事跡(精選篇3)
鄧稼先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發的險要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后,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
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并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后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癥。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p>
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并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兩彈一星元勛獲得者事跡(精選篇4)
1935年9月,錢學森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在畢業后的實習期間,錢學森充分地感覺到作為弱國國民的辛酸。當時的中 國,在歷經了百余年的貧弱之后,中國人在國外留學,被歐美列強國家的人 極端的輕蔑,中國人飽受美國人的歧視。
1936年10月,錢學森進人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成為美國籍匈牙利 人科學家馮?卡門的得意弟子。師生二人在長期的教學過程和科研研究中, 彼此磨合,留下了深厚的友誼。當時的馮?卡門先生是剛剛興起的航空科學 中的頂尖科學家,是動力學上的教授。初次和錢學森見面的馮?卡門對這位 儀表莊重的年輕人倍加贊許。他提出了很多問題,不過都被才思敏捷的錢學 森回答出來。之后的幾年中,錢學森先后獲得了數學博士學位、航空工程碩 士學位、航空博士等學位,并成為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火箭研究小組的主要 成員之一。
40年代初,錢學森和另一個航空科學家馬林納合力發表了重要的研究 報告《遠程火箭評論與初步分析》,這一論文成為美國研制對地導彈和探空 火箭的理論基礎。此外,錢學森還參加了美國核武器研制的“哈拉曼工程”。
1945年到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停息后,國內解放戰爭也在節 節勝利,錢學森先生意識到民族解放、復興在即,他決定要回國投身到祖國 的建設中,但是歸國路途確實是想象不到的坎坷和艱難。
1950年,因為懷疑錢學森是美國共產黨員,美國取消了他參加機密研 究機構的資格。錢學森以此為契機,用回國探親這個理由準備回到闊別許久 的祖國。正當他要動身的時候,卻被美國移民扣押,幸好被同事以一萬五千元美金保釋出來。但此后,美國屢次阻擾他回國,錢學森遭到了美國長達五年的扣留和迫害。
據錢學森晚年時候的講述,在美國羈絆的五年中,他時刻不忘回國,每 一天都在準備著行李。由于美國政府的刻意壓制,家中的生活條件很差,還 要經常搬家。好在妻子蔣英賢良淑德,撫慰了他那寂寥無助的心。妻子蔣英 毅然辭退家中所有的女傭,一個人包攬了家中所有的家務活。
在這五年當中,錢學森先生并沒有放棄回國的打算,他在美國加州學院 任副教授,在教書之余,不忘繼續研究自己的學術,并在1953年發表了《從 地球衛星軌道上起飛》一文,1954年出版的《工程控制論》更是引起了行業 領域的轟動。
兩彈一星元勛獲得者事跡(精選篇5)
故事發生在1958年。那一年,中國在搞“大躍進”,糧食畝產要一年翻番,各地都在“放衛星”。1958年夏收結束,各地的高產紀錄不斷被刷新:6月8日,河南省信陽地區遂平縣宣布,小麥畝產2105斤,四天后,這個縣又宣稱畝產增加到了3530斤。6月12日,遂平縣嵖岈山衛星集體農莊實現小麥畝產3520斤,報紙的新聞標題為《衛星農業社發出第二顆衛星》。這是第一次出現“放衛星”這個高產專用詞。
就在嵖岈山衛星集體農莊放出“衛星”后的第四天,中國知名度最高的科學家、中科院力學研究所所長錢學森發表《糧食畝產會有多少?》一文,詳盡而“科學地”論證說:“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土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太陽光能的30%把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養料,其中1/5算是可吃的糧食,那么稻麥畝產量就不是現在的兩三千斤,而是2000多斤的20多倍!這并不是空談?!?/p>
在另一篇發表在《知識就是力量》雜志上的文章《農業中的力學問題———畝產萬斤不是問題》中,錢學森進一步從力學專業的角度進行了更細致的計算:“我們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畝地上的陽光,一共折合約94萬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陽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么單位面積干物質年產量就應該是這個數字,94萬斤!”
“自然,高等植物葉子利用太陽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計最高也不過是1/6,這就是說,單位面積干物質的年產量大約是15.6萬斤。但是植物生長中所積累的物質,只有一部分糧食,像稻、麥這一類作物的谷粒重量,約占重量的一半,所以照這樣算來,單位面積的糧食的年產量應該是7.8萬斤。這是說全年365天都是晴天,如果因為陰天而損失25%,那么糧食的畝產量應該是5.85萬斤。這是說,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長,如果僅在暖季才長,也許要再打一個2/3的折扣,那么平均畝產量是3.9萬斤了?!?/p>
錢學森的論文為各地大放衛星提供了充足的“科學論證”,他的文章還深深影響了最高決策。
“放衛星”的結果就是,到了年底新華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國1958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250億公斤,幾乎是上一年的10倍,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產糧國———實際產量只有2000億公斤。后來發生的事實就是讓人不寒而栗的“三年災害時期”,因糧食的短缺,農村爆發大面積的餓死人現象。這一切,距今剛剛50年。
我并無意讓錢學森承擔大躍進或“放衛星”的歷史責任,不過,易卜生說,“每個人對于他所屬于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至少從史料來看,他的那一份似乎并不小。
此次,鳳凰衛視舉辦的“2008影響世界華人盛典”,授予他“終身成就獎”,中華網的中華論壇就“錢學森獲獎大家有意見嗎”進行網民調查,到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4月6日),有326票同意,反對票為零,所有跟帖都充滿了對錢老的敬意。
但是我總覺得,對于1958年的那幾篇論文以及所產生的后果,錢學森應該有一聲道歉。
沒有這一聲道歉,錢學森的偉大人生并不會遜色一分,然而,有了這一聲道歉,他卻可以給所有的后輩增添一份我們渴望而缺失的財富。
行將百歲的錢學森,度過了一個壯麗而偉大的人生,他所欠的,或許只剩下這一個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