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語言學什么
歷史語言學(historicallinguistics),亦稱越時語言學(diachroniclinguistics),是一門語言研究變化的學科。歷史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那么歷史語言學什么?下面小編告訴大家。
歷史語言學學習內容
歷史語言學內容主要分三個部分,包括語言變遷、語言之間的關系、歷史比較的方法。研究語言變化對于理解人類語言和人類的語言能力極其重要。歷史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揭示語言變化的史前發展和同一語言早期和后期變體自己的聯系,為不同語言的親緣關系提供線索。歷史語言學的研究還可以使我們對非語言的因素,如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等在語言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更深的認識。
歷史語言學現狀
1786年,威廉·瓊斯宣讀了他關于 梵語、 希臘文、 拉丁語同源的論文。19世紀的語言學家在此基礎上,在歷史語言學領域作出了杰出的工作,被恩格斯稱為“19世紀三大成就”。220年過去了,歷史語言學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除了 印歐語系的親屬關系研究很確定以外,其他語系還是沒有形成定論。各種新的方法提出來了,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沒有文獻資料的支持還是不能形成大家都公認的結論。萊曼的《歷史語言學導論》,里面舉了一堆印歐語系的例子,什么 “strong verbs”“weak verbs”“preterite”。
在中國國內,目前所說的“歷史語言學”其實質上就是“ 漢語史”。不過,也有與“漢語史”有區別的地方,就是體現在“比較”上面,體現在更注重“語音史”研究方面。
延伸閱讀
漢語的歷史叫做漢語史,包括漢語語音史、漢語語法史、漢語詞匯史三大塊,漢語史是研究漢語現象及其內部規律的一門科學,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現象及其歷史演變規律。漢語研究的歷史叫做中國語言學史,中國語言學史主要研究歷代研究漢語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主要觀點。
漢語的歷史特征和表現形式
大致在西周以前為遠古期,這個階段的漢語如果已經獨立,就為原始漢語;周秦兩漢為上古期,上古音的字音結構的首尾部分較為復雜,可能存在著復輔音聲母和比較復雜的韻尾形式;魏晉六朝隋初唐為中古前期,中古前期音復輔音聲母中的通音已經演變為音節的介音,韻尾部分的擦音成分消失,超音段成分從伴隨狀況上升為以音高(平仄)和音長(舒促)為特點的區別特征,標準語的字音以“ CMMVE ”五音段音節和“平上去入”四超音段相配的結構模式已經形成;中唐五代為中古后期,字音結構跟中古前期相同,但“平上去入”四個聲調隨著全濁聲母的性質的改變而發生分化,聲韻內部發生了許多變化;宋元明清為近代期,漢語各方言的現代格局在中古近代之交已經大體形成,標準語字音的音節結構定形為“ CMVE ”四音段模式,大量的音位發生合流和分化,聲母和韻尾的類型減少,全濁音聲母逐漸和清聲母合流,入聲韻尾也逐漸弱化,聲調因而開始合并簡化,字音結構也隨之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