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傳》興盛的原因
《谷梁》學的興盛,除了它有利于當時的封建統治,適應了社會政治的需要以外,也有著很強的個人因素。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谷梁傳》興盛的原因,歡迎大家閱讀。
《谷梁傳》興盛的原因
《春秋》三傳中,屬于今文的《公羊傳》和屬于古文的《左傳》,都曾長期受到人們的矚目和重視,與《公羊傳》同屬今文的《春秋谷梁傳》則少有問津,顯得門庭冷落。到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公羊傳》由此大興,而衛太子劉據喜讀《谷梁傳》。劉據之孫劉詢即位后,聽聞祖父好《谷梁傳》,令名儒在殿中辯論,平均《公羊》、《谷梁》異同,各自用經論處是非,群臣多贊同《谷梁》,而宣帝亦喜歡《谷梁傳》的解釋,設立谷梁《春秋》博士,由是《谷梁傳》大盛。西漢后期《谷梁》之學大盛,影響了當時社會政治的各個方面。同《公羊傳》相比較,《春秋谷梁傳》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強調禮樂教化,尊王而不限王,力主仁德之治,恰恰適應了西漢后期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
尊王思想
《谷梁傳》強調尊王而不限王,例如莊公三年五月,葬周桓王,《谷梁傳》認為這是"舉天下而葬一人"。天子即王,而"王者,民之所歸往也"。天下之民心都歸服于天子,所以他擁有無上權力,皇權不應受到限制。
《谷梁傳》處處維護周天子的利益,雖然春秋時周室已衰微,但《谷梁傳》認為還是應無條件地尊王,因為"朝服雖弊,必加于上;弁冕雖舊,必加于首;周室雖衰,必先諸侯(僖公八年)";作為諸侯,必須向周天子進貢,謂"古者,諸侯時獻于天子以其國之所有,故有辭讓而無征求(桓公十五年)"。
《谷梁傳》強調君臣各有職分,各有行為準則,如謂"君不尸小事,臣不專大名,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則民作讓矣(襄公十九年)","死君難,臣道也(桓公十一年)",否則,"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傾也(宣公十五年)"。
《谷梁傳》主張必須嚴格貴賤尊卑之別,說:"《春秋》之義,用貴治賤,用賢治不肖,不以亂治亂也(昭公四年)"。同時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說"禮,君不使無恥,不近刑人,不狎敵,不邇怨。賤人,非所貴也;貴人,非所刑也;刑人,非所近也(襄公二十九年)"。還說夫人的地位也不能超過國君,如謂"夫人之義,不逾君也,為賢者崇也(成公十五年)"。
可見,《谷梁傳》處處突出君主的絕對權威,但傳文中卻看不到任何限制君主的言辭。
禮樂教化
同《公羊傳》相比較,《谷梁傳》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強調禮樂教化,力主仁德之治,而這恰恰適應了西漢后期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漢武帝死后,隨著戰爭機制的解體和人民要求安居樂業的呼聲高漲,與《公羊》有密切關系的刑名法術之士遭到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對和斥責。昭帝時,議鹽鐵而罷榷酤,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生產得到迅速恢復,社會矛盾趨于緩和。宣帝即位后,要求"稽古禮文",實行禮樂教化和仁德之治,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心態,成了大夫眾口一辭的呼聲和為政治民的準則。
在《谷梁傳》中,稱引古禮之處比比皆是,如《隱公元年》載:"禮,赗人之母則可,娼人之妾則不可。"《隱公二年》云:"禮,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從人者也。"《桓公三年》:"禮,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門,諸母兄弟,不出闕門。"《春秋谷梁傳》屢屢高揚傳統禮儀,倡導禮樂教化,貶斥非禮行為。清代鐘文說:"《谷梁》多特言君臣、父子、兄弟、夫婦,與夫貴禮賤兵,內夏外夷之旨。"
從重民的思想出發,《谷梁傳》力主仁德之治。它明確指出,"民者,君之本也",認為那些昏君暴主敗亡出奔,"民如釋重負"。對那些愛護百姓,在志民生的圣主明君,《春秋谷梁傳》認為《春秋》是予以褒美的。在《僖公三年》,它連連稱道魯禧公"有志乎民",表明經文有贊揚之意。同時,《春秋谷梁傳》又認為對那些只顧個人享樂,百姓死活的君主,《春秋》是予以譏斥的。《春秋·成公十八年》:"筑鹿囿。"《谷梁傳》說:"筑不志,此其志何也?山林藪澤之利,所以與民共也,虞之,非正也。"就是說,魯成公筑囿以為虞獵之地,是奪民利,是不正確的。
漢宣帝在《谷梁》學的興盛中起了重要作用。宣帝喜歡讀《申子·君臣篇》,"頗修武帝故事",曾拒絕王吉"述舊禮,明王制"的建議,反對太子劉奭專用德教儒術,認為"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因而后世常以武宣帝并稱。但另一方面,宣帝"貝仄陋而登至尊,興于閭閻,知民事之艱難",注意采取措施撫恤百姓,濟貧救難,多次頒布假民公田、減免租稅、賑貸種食的詔令,要求地方官"謹牧養民而風德化",并革除弊政,澄清吏治,平理弄獄,廢除了武帝時的許多嚴刑峻法。宣帝意識到禮樂教化的重要作用,注意加強傳統禮儀對社會的控制力量,使"海內興于禮讓"。
宣帝非常重視儒家士大夫的思想動向,重視作為統治思想的儒家學說,而這時的儒家學說,除了吸收董仲舒《公羊》學偏重刑名法術的理論,更多地繼承了先秦思孟學派偏重仁義王道的思想內容,其重要武器之一,就是《谷梁傳》。于是,甘露三年(前51年),在宣帝的支持下,《谷梁》學被立為官學,成為統治思想的主要部分。
強調宗法情誼
在力主禮治的同時,《谷梁傳》還強調宗法情誼,這可以利用來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特別是劉漢宗室內部的矛盾。這是《谷梁》學在漢代一度興盛的又一原因。
《春秋公羊傳》雖有強調宗法倫常的內容,但它更多地是要求大義滅親,對亂臣賊子進行毫不留情的鎮壓。《春秋谷梁傳》則不然。在解釋《春秋·昭公八年》"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時,《谷梁傳》認為,稱招為弟,不合王朝禮制,但《春秋》為顯其惡,特意如此,以說明招對骨肉之親的極端殘忍。這些內容,在宣帝之世有著某種現實意義。
西漢立國之初,發生一系列同室操戈的事件,《公羊》學和《公羊》派起了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宗室內訌中深受其害的宣帝,即位后當然不能容忍《公羊》獨尊的現象延續下去。
宣帝非常重視宗法情誼和血緣之親,意識到它對鞏固劉漢大統的重要作用。即位不久,他下詔說;"蓋聞堯親九族,以和萬國。朕蒙遺德,奉承圣業,惟念宗室屬未盡而以罪絕,若有賢材,改行勸善,其復屬,使得自新。"武帝時行首匿相坐之法,雖父子、兄弟不得例外,致使"骨肉之思廢而刑罪多"。宣帝即位后下令予以廢除。宣帝還多次垂青于那些講究宗法.兄弟間禮讓為懷的臣下。丞相韋賢選定長子韋弘繼承自己的爵位,但韋弘卻因罪入獄。韋賢去世,族人,門生假托其命,立其次子韋玄成為繼承人。韋玄成"壞容貌,蒙恥辱",假裝病狂,"欲讓爵辟兄",拒不應召。有些官吏要求懲處韋玄成,玄成"不得以受爵"。宣帝"高其節,以玄成為河南太守",又根拔其兄韋弘為東海太守。宣帝此種舉動,頗合《谷梁》之旨而與《公羊》相左。《谷梁》學的興盛已經水到渠成。
《谷梁傳》的學術特色
《谷梁傳》以各種有文字痕跡可尋的義例,所探尋出來的孔子自己的思想或所謂微言大義,只能看作是《谷梁傳》自己的思想,而不能強加給孔子,以作為孔子的思想。可以說谷梁子是《谷梁傳》的第一作者,《春秋谷梁傳》最初的底本的寫作年代當在戰國中期,在漢武帝之前的后代《谷梁傳》學者又有所補充。真正意義上的《春秋谷梁傳》當始于谷梁子。
谷梁子從傳說的子夏所傳之籠統的《春秋》闡釋之學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谷梁傳》最初的學術特色。荀子是《谷梁傳》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使《春秋谷梁傳》"親親上恩"的學術特色得到進一步加強。《谷梁傳》之學術不符合漢武帝對內大一統、對外大攘夷的政治需要。《谷梁傳》本身的學術特色是《谷梁傳》在漢宣帝時期的政治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基礎。《谷梁傳》的經學知識分子倒向更為理想主義的屬于古文經學的《春秋左氏傳》,《谷梁傳》的學術由此衰微。《谷梁傳》的民生思想的本質是在維護君權的前提之下的具有某些民本主義色彩的富民、裕民的小農經濟思想。《谷梁傳》的處理內外關系的思想包括處理諸侯國內部關系的思想和處理諸侯國之間關系的思想兩個大的方面。
看了“《谷梁傳》興盛的原因”還想看:
1.春秋穀梁傳介紹
2.經學文本的演變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