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歷史評價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經的歷史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詩經的歷史評價
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
孟子:“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荀子:“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司馬遷:“《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董仲舒:“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
何休:“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勞者歌其事,饑者歌其食”。
朱熹:“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第一次明確提出《詩經》是里巷歌謠(民歌)說;二是淫詩說。特別是在談及“鄭風”時,他認為“鄭風”十有八九都是淫詩。
梁啟超:“現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
胡適:“《詩經》并不是一部經典,確實是一部古代歌謠的總集”。
魯迅:“(《詩經》是)中國最古的詩選”,“以性質言,風者,閭巷之情詩;雅者,朝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也。”
比奧(M·EdouardBiot):“(《詩經》是)東亞傳給我們的最出色的風俗畫之一,也是一部真實性無可爭辯的文獻。”
費德林:“《詩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獨具一格的百科全書。”
詩經的內容簡介
詩經為最早的詩集。關于《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3]。
《詩經》總共有305篇詩歌,又被稱為“詩三百”。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詩經》多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頌是宮廷用于祭祀的歌詞
看了“詩經的歷史評價”還想看:
1.關于陶淵明詩歌的歷史意義
2.古代文學的價值判斷論文
3.關于國學入門的讀后感
4.被誤解的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