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書目答問》
清末張之洞撰寫的《書目答問》,是一部指導治學門徑的舉要目錄(一說系張委托繆荃孫代撰)。全書共5卷,收書2200余種。所收圖書都經過精心選擇,較注重收錄清后期的學術著作和科技圖書。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國學經典《書目答問》。
歷史簡介
《書目答問》一書,是清末張之洞因諸生不知“應讀何書”及“書以何本為善”而為其開列的學習經史詞章考據諸學指示門徑的導讀目錄(一說系張委托繆荃孫代撰)。收錄者多為重要書籍,所選版本亦從當時習見者中取其不缺少誤者為主,而不追求所謂的宋槧元刊。書后附有《別錄》及 《國(清)朝著述諸家姓名略》?!秳e錄》與正文相配合,由淺及深,漸識途徑;《國(清)朝著述家姓名略》則列舉了諸位知名學者的姓名籍貫,從中也可窺見清代學術的淵源流別。此書介紹了中國古書大概和目錄版本常識,為學界所歡迎,重印再刻,流傳極廣。
書籍介紹
中國古籍推薦書目。清末張之洞撰。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人。歷任要職,卒謚文襄公?!稌看饐枴肥撬诠饩w元年(1875)任四川學政時,為指引學生讀書門徑而編撰的。全書共5卷,收書2200余種。所收圖書都經過精心選擇,較注重收錄清后期的學術著作和科技圖書。按經、史、子、集、叢書5部分類編排,大類之下再設小類。同類書按時代先后排列,著錄書名、作者姓名(當世作者只記“今人”)、版本等。版本以當世習見為主。重要圖書還撰有按語,指明閱讀方法。書后附《別錄》和《國(清)朝著述諸家姓名略》。
該書初刻于光緒二年(1876),曾多次翻刻重印。1927年后,范希曾(1901~1930)作《〈書目答問〉補正》 5卷,糾正原書作者、姓名方面的一些錯誤,補記1875年以后各書補刊的版本,并增收1930年前出版的一些與原書所收錄性質相近的圖書,約1200余種。該書1959年重印時,內容又有部分修訂。其后數十年間,不斷有人以《補正》為基礎,對《書目答問》進行增補修訂,較有成就的有以下幾種:徐揚杰《書目答問補訂》(正式出版前在網絡上流傳,名為《書目答問箋疏》);來新夏、韋力、李國慶《書目答問匯補》;孫文泱《增訂書目答問補正》等。
延伸閱讀
唐以后,雕版印刷術逐步得到應用,書籍反復刊印,廣泛傳播,開始出現“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書籍收錄文獻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殘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別;書籍版本出現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復本的差別。善本的內涵也比原來更擴大了,清代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說:“善本非紙白版新之謂,謂其為前輩通人用古刻數本,精校細勘,不訛不誤之本也。善本之義有三:一曰足本〔無闕卷、無刪削〕,二曰精本〔精校注〕,三曰舊本〔舊刻舊抄〕。”清末藏書家丁丙對善本也提出了四條標準:一是舊刻;二是精本;三是舊抄;四是舊校。以后許多學者對善本的概念不斷總結歸納,最后形成了現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條”說。
范希曾《書目答問補正》《書目答問》中善本的“三性”指書籍應具備較高的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善本的“九條”是“三性”的補充和具體規定,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寫的圖書;明代刻、抄寫的圖書;清代乾隆以前流傳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刊印的圖書;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說較有系統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過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術上能反映古代印刷術發展,代表一定時期技術水平的各種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畫、插畫的刻本;明代的印譜、清代的集古印譜、名家篆刻印譜的鈐印本,有特色的親筆題記等。應該指出的是,善本是一個歷史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容會不斷發展、更新。比如善本的時代下限,丁丙認為明本是善本;現在從書籍流傳的實際出發,一般確定在乾隆六十年(1795),就是一個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