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的歷史簡介及特點
《遼史》為元脫脫等人所撰之紀傳體史書,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三月成書。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遼史的歷史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遼史的歷史簡介
<遼史>撰成于元代,全書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紀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傳四十五卷,國語解一卷。《遼史》記載的是遼朝的歷史。遼朝是十世紀至十二世紀前期契丹族在我國北部、東北部以至西北部遼闊地區建立的強大王朝。
契丹的名字,最早見于《魏書》,它的含意,據《金史》上說是“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現代史學界雖有不同看法,但多數仍持此說。
契丹族的祖先屬東胡的一支。后又為鮮卑一部分。原居遼河上游一帶,在悠長的歲月里,縱橫于千里草原上,“草居野次,靡有所定”,“生生之資,仰給畜牧”。從東晉到隋唐之際,契丹有八個部落;到唐朝末年,契丹勢力開始強大起來;十世紀初,契丹領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契丹國,都城設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
到遼朝第二代皇帝耶律德光時,改國號為遼,以后有時稱遼,有時稱契丹。遼朝與北宋、西夏并立,比北宋的疆域還要大。
遼史的特點
《遼史》的特點是列表較多,共有八表,僅次于《史記》和《漢書》。《遼史》的表多,減少了立傳之繁,省卻了許多篇幅,彌補了紀、志、傳記載的不足。其中的《游幸》、《部族》、《屬國》三表,是《遼史》的創新。通過列表,使讀者對各部族、各屬國的情況,以及與遼朝中央的關系,都一目了然。減省了不少筆墨。當然,表里記載的材料難免與紀、志、傳中的重復,但列表多彌補了《遼史》過于簡略的缺點,從而使“一代之事跡亦略備”。
在《遼史》的志書中,新創《營衛志》,記載了契丹營衛概況、各部族的建置和分布等;把《兵志》改為《兵衛志》,記述了遼的軍事組織情況,包括御帳親軍、宮衛騎軍、大首領部族軍、眾部族軍、五京鄉丁、屬國軍、邊境戍兵等等。這兩種志書對了解和研究遼代的政治、軍事和民族情況有很大幫助。
另外,《遼史》的最后有《國語解》一卷,對書中用契丹語記載的官制、宮衛、部族、地名等分別加以注釋,為閱讀《遼史》提供很大方便。不過譯音有不少錯誤,后來清朝時敕撰的《遼金元三史國語解》,彌補了這一不足。
近人說《遼史》“在歷代正史中最為下乘”,此說不無道理。《遼史》同《宋史》一樣成書也很倉促,而依據史料范圍又比較狹窄,書中的缺陷確實是比較多的。《遼史》所據資料既少,又匆匆成書,存在許多缺點便是很自然的了。因此,數百年來,一直受到學者們的批評和指責。清代史學家顧炎武、錢大昕、趙翼等對它都有過評論。概括地說,其缺點主要表現在:第一,過于簡略,以致漏載了許多修史所必不可少的內容。如建國后,曾幾次改變國號,先稱契丹、后稱大遼、后又稱大契丹、又后復稱大遼。這樣重大的事實,在《遼史》中竟然沒有反映。又如從整體上看,《遼史》有116卷,卷數為《宋史》的1/5,而字數卻僅47萬字,只有后者的1/10。第二,記事前后矛盾。如《太祖記》載:“天贊三年,獲甘州回鶻都督畢離遏,因遣使諭其主烏母主可汗。”而《屬國表》記載同一事件卻說成是“天贊三年,獲甘州回鶻都督烏母主可汗。”究竟俘獲的是畢離遏還是烏母主可汗?使人無所適從。第三,記事錯誤甚多。其中既有紀年錯誤,如《太祖紀》:元年(907年)“夏四月丁未朔,唐梁王朱全忠廢其主,尋弒之,自立為帝,國號梁,遣使來告。”而據歐陽修《五代史記》等書記載:宋全忠自立為帝是在四月甲子,明年正月才弒濟陰王;也有文字、史實錯誤,如《遼史》中記載道宗有壽隆年號。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第一,道宗先帝圣宗名隆緒,斷無取祖先名字作年號的道理。第二,現在所見遼代碑刻、錢幣皆作“壽昌”。
元修遼史時,既沒有認真搜集和考訂史料,再加上紀、志、表、傳之間相互檢對也很不夠,因此前后重復,史實錯誤、缺漏和自相矛盾之處很多。甚至把一件事當成兩件事,一個人當成兩個人或三個人。這種混亂現象在二十四史中是很突出的。但由於耶律儼實錄和陳大任遼史都已失傳,元修遼史成了現存唯一的一部比較系統、完整地記載遼的官修史書。它提供了一些研究當時階級斗爭、生產斗爭、民族關系等問題的材料。
例如,天祚紀反映出,當遼朝對女真的戰爭節節失敗的時候,漢族農民和各族人民紛紛起義,其中由安生兒、張高兒領導的起義軍多達二十萬人。又如營衛志、禮志提供了契丹部落的建置、分佈,以及游牧民族風俗習慣的材料。地理志和百官志記録了當時的地理建置和農牧區統治機構的概況。本紀、部族表、屬國表、二國外紀等部分還保存了一些研究契丹以外各族歷史以及中外關系史的參考資料。從遼史里還可以看到,當時草原上由於農業的發展,手工業人口的增加,逐步出現了一些農業聚落和城市。特別是先后建立的上京和中京,與南京(今北京)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溝通了這一廣闊地區的經濟和文化。
看了“遼史的歷史簡介”還想看:
1.西夏的歷史簡介
2.歷史名人蕭太后簡介
3.遼代歷史故事
4.歷史上的窩囊皇帝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