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打仗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為什么被稱為是最能打仗的帝王?以功業比較,唐太宗李世民在歷代君王中能獨領風騷,不僅因為他卓越的文治才能,造就了歷史上繁榮的“貞觀之治”,更因其有遠擊漠北的進取精神,而此種精神,華夏古代君王中確實無出其右者。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能打仗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歡迎大家閱讀。
最能打仗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開國君主是高祖李淵,不過打天下的頭號功臣是他的次子唐太宗李世民。毛澤東點評歷代兵家時,曾對他盛贊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
隋末時李淵貴為太原留守(駐守軍事重鎮的高級官員),且是隋煬帝表親,李世民從小卻無紈绔子弟習氣而志于習武從軍,18歲便促其父舉兵反隋并自任前線指揮。在掃平群雄時,年輕的李世民顯示出高超的戰場指揮才能,擒獲了敵手竇建德、王世充等,為一統江山建立了頭功。
后人曾指責李世民精于家庭內斗,有殺兄滅弟、逼父讓權的不良記錄。不過在古代封建專制條件下,帝位交接只能靠血緣承襲或暴力爭奪。626年,李世民在長安皇宮外的玄武門以流血政變奪得皇位,這在古代是不值得驚詫的常例,評價帝王是非的標準只能是看誰當政有益于發展社會生產力。
唐初內地因戰亂凋零,突厥屢屢越過長城劫掠。617年李淵起兵之初,曾被迫向突厥稱臣,定都長安后依然受其軍事威脅,一度想燒毀都城南遷。當時還是二皇子的李世民力阻此等怯懦之舉,親率百騎到陣前向突厥軍示威。李世民登基后,隨即向朝臣宣布,突厥利在擄掠,專靠防守不能阻止,須將其消滅。他在位23年間不修長城,由之前的防御轉為進攻。利用漠北突厥各部分裂之機,唐軍先直搗東突厥腹心,再擊潰和收降西突厥各部。
戰略戰術的確立與實施,需要相應的物質基礎做保障。唐初百廢待興,官營牧場只剩母馬3000匹,李世民日日率身邊的衛隊和御林軍練習騎射,皇家禁苑也成馬場,有史料稱,當時的才人武媚娘(即后來的武則天)都成了馴馬高手。唐初40年間,官馬繁殖到70萬匹,史稱“秦漢以來,唐馬最盛”。
630年,唐將李靖曾率3000精騎在寒冬中千里夜襲,直搗突厥老巢,以自身千人的損失斬敵騎萬名,并生擒頡利可汗,幾十萬突厥人馬就此崩潰。這一中國古代戰史上罕見的戰例,顯示出唐軍越野、耐寒和騎射能力都不弱于在北方游牧中成長的突厥兵。大唐這一雄風不下于強漢,引后世無數英雄敬佩。
千古興衰,百年輪回。李世民雖創立了炫目的文治武功,歷史的周期率卻注定其子孫會在養尊處優中走向腐敗。755年,李世民去世百余年后,爆發了“安史之亂”,7年的平叛戰爭雖然獲勝,最大的惡果卻是吐蕃乘機占領了唐朝主要的養馬基地隴右。華夏民族從此喪失了建立強大騎兵的物質條件,對后來只知高筑墻縮頭防御的懦弱王朝來說,漢唐出擊漠北踏破賀蘭山的戰績,只能在紙面上吟詠追念。古代歷史已經無情地證明,積極的攻勢防御才是真正有效的防御。
以功業比較,唐太宗李世民在歷代君王中能獨領風騷,不僅因為他卓越的文治才能,造就了歷史上繁榮的“貞觀之治”,更因其有遠擊漠北的進取精神,而此種精神,華夏古代君王中確實無出其右者。
唐太宗李世民人物評價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于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看了“最能打仗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還想看:
1.唐太宗李世民的殺人自省
2.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名句
3.李世民最愛的女人是誰
4.帝王故事 唐太宗與俠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