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驛站速度能有多快
古代,消息和物品的傳遞很多時候都是靠驛站。唐代的時候,驛站已經非常成熟,并且實現了軍事化的管理,杜牧詩寫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可見驛站之快。那么唐代的驛站最快能有多快呢?古代人說的八百里加急真的能做到嗎?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唐代驛站速度能有多快,歡迎大家閱讀。
唐代有多少驛站
據《大唐六典》記載,唐代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有二萬多人,宋代人的《五經總要》中曾提到過唐代的營州道上所設的驛站:“因受(今朝陽市)東百八十里,九遞至燕郡城(今義縣),自燕郡城東行,經汝羅守捉(今北鎮),渡遼河十七驛至安東都護府(今遼陽市)約五百里”。
這里所說的九遞十七驛雖無具體站名,但可以知道唐代驛站的設置已經達到了遼東。古時候的文件傳輸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注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達800里。
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死命跑。“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來表示情況緊急程度。在文學作品中,對此有精彩描寫:“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黃塵滾滾,駿馬飛馳而至,但見人影一晃,跳將下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騎者已然離去!此時,古道凝云,晴空赫然!
唐代驛站速度有多快
唐代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規定,快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則要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要求則為日馳500里。天寶14年11月9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3000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就達到每天500里。看來,唐朝的最緊急通訊要求日行500里。
唐代的一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兩天時間。
很明顯,八百里加急只是文學家們的夸張了,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古代沒有動車高鐵,馬也只是動物而已。但是唐代的驛站已經很快了,而且驛站的設置非常的合理,能夠有效的加快消息的傳遞。
看了“唐代驛站速度能有多快”還想看:
1.唐代驛站速度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