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吐蕃戰爭
唐與吐蕃的戰爭,是公元7世紀至9世紀發生在唐朝和吐蕃之間的戰爭。吐蕃是居住在我國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今藏族的前身),于公元6、7世紀建立的奴隸制國家。是一個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松贊干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唐朝吐蕃戰爭。
唐朝吐蕃戰爭
從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隴右、關中(今甘肅、青海、陜西一帶)和西域(今新疆、中亞一帶)等地區為保衛邊防與對西域的控制,和吐蕃進行的長期作戰。
吐蕃是居住在我國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今藏族的前身),于公元6、7世紀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吐蕃與唐時戰時和,幾乎與二者存亡相始終。
唐朝吐蕃戰爭,對當時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唐蕃戰爭中,雙方運籌謀劃,機變百出,廣泛使用了長驅直入,直搗腹心,誘敵深入,相機殲敵,機動防御,伺機反擊,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疑兵阻敵,伏擊,迂回,遠程奔襲,夜襲等戰略戰術,在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祖和太宗時期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吐蕃攻陷唐芳州(治常芳,今甘肅迭部東南),這是最早見于記載的唐蕃之間的交戰。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率軍進攻唐松州(治嘉誠,今四川松潘),被唐軍擊退(參見“松州之戰”)。十五年,唐以文成公主入嫁松贊干布,唐蕃關系在此后30余年內十分融洽。
高宗時期吐蕃戰爭
高宗李治即位后,唐與吐蕃的戰爭逐漸增多,規模也日益擴大。
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羈縻州,又聯合于闐(今新疆和田)攻陷龜茲(今新疆庫車)的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唐朝被迫罷龜茲、于闐、焉耆(今新疆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四鎮;此前數年,吐蕃已攻滅吐谷渾,占有其地。唐高宗任命阿史那忠為西域行軍大總管,出征西域;任命薛仁貴為邏娑(今西藏拉薩)道行軍大總管,進攻吐蕃并援送吐谷渾還故地。此役,唐軍出動10余萬人,欲長驅直入,一舉擊敗吐蕃。唐軍進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后,薛仁貴以路險帶輜重行軍不便,率先頭部隊輕裝前進,在積石河口擊退吐蕃軍,駐軍烏海(今青海興海西南)等待唐軍主力到達。唐軍主力未能輕裝前進,行動遲緩,未至烏海即遭20萬吐蕃軍的襲擊,大敗退走,輜重也全部丟失。薛仁貴退守大非川。吐蕃相論欽陵率大軍40余萬進攻唐軍。唐軍傷亡殆盡,薛仁貴被迫與吐蕃約和退軍(參見“大非川之戰”)。
儀鳳三年(678年),唐高宗派中書令李敬玄等率兵18萬再次進攻吐蕃。雙方先戰于龍支(今青海民和東南),吐蕃退走。唐軍繼續深入,在青海湖附近與論欽陵率領的吐蕃主力激戰,唐軍大敗。唐將黑齒常之率敢死隊夜襲吐蕃軍,唐軍才得以乘敵混亂之際退回鄯州(今青海樂都)(參見“唐與吐蕃青海之戰”)。
此后,唐在河隴一帶改取守勢,屯田備邊。吐蕃在河隴以至劍南一帶的戰略則是穩扎穩打,逐步擴大其占領區域。對唐的進攻多限于邊境地區,一般不大舉深入。在西域戰場,由于從唐本土至該地的道路遙遠險阻,后勤供應困難以及雙方的兵力大多用于其它戰場等原因,唐蕃都有兵力不足的問題。因而都很注重與當地土著連兵,致使唐蕃之間的戰爭有時表現為針對對方盟友或對方聯盟的軍事行動。
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派鴻臚卿蕭嗣業發兵征討依附吐蕃的疏勒軍。延載元年(694年),唐將王孝杰大敗吐蕃與西突厥余部的聯軍。由于西域地域遼闊,各城國、部族相距較遠等原因,唐蕃雙方在這里的軍事行動多是遠程行軍,大進大退。如垂拱三年(687年),吐蕃翻越喀喇昆侖山和昆侖山進入西域,攻克安西四鎮,長驅東向,其前鋒直達敦煌(今甘肅敦煌西)。長壽元年(672年),唐將王孝杰率兵從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出發,轉戰數千里,直至于闐等地,大破吐蕃,復取安西四鎮(參見“安西之戰”)。戰后,唐派重兵駐守四鎮,從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復爭奪的局面。
綜觀這一時期的唐蕃戰爭形勢,唐在西域略占優勢,吐蕃則在河隴占有優勢。唐朝初年在軍事上對周邊各族大都占有明顯優勢,唯獨吐蕃是個例外。除軍事指揮原因外,還有其它多種原因。如吐蕃國法嚴整,上下齊力,內部較穩固,民風剽悍尚武,且河隴一帶的軍事地理形勢對其十分有利。吐蕃位于青藏高原,攻唐可居高臨下,直入平川;而唐擊吐蕃卻要仰攻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軍作戰十分不便。
玄宗時期吐蕃戰爭
唐玄宗時期(713—755年),唐蕃戰爭仍主要在河隴和西域兩個戰場上進行。兩個戰場互相策應,仍以河隴一帶為主戰場。在劍南一帶也仍有一些較小規模的戰事。在河隴戰場上,唐自李敬玄兵敗青海之后,已改變了從青海長驅直入吐蕃的戰略;但也并未采用秦漢以來常用的修筑長城,分兵把口,進行防堵的辦法,而是依托一系列堅固據點——軍鎮,相對集中兵力,實行機動防御,并伺機反攻,逐步擴大控制區域。吐蕃則以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東南黃河曲流處)為后勤基地,不斷攻掠河隴一帶。
開元二年(714年)秋,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等率兵10余萬進攻唐臨洮(今甘肅臨潭)、蘭州、渭州(治襄武,今甘肅隴西東南)等地,唐派隴右防御使薛訥、太仆少卿王晙率兵反擊。唐軍主力并不固守城池,而是實施機動,尋機殲敵。十月,唐軍以夜襲發起進攻,大敗吐蕃于武街(今甘肅臨洮東)附近的山谷中,然后又追擊逃敵,連戰連捷(參見“武街之戰”)。此后,經多年戰,唐鞏固了河隴一帶的防務,自開元十七年后開始發動一系列主動進攻。當年,唐朔方節度使李祎率軍遠程奔襲,一舉攻下吐蕃占據的戰略要地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并分兵據守各重要地點,拓境1000余里(參見“石堡城之戰”)。開元二十五年,吐蕃攻小勃律(今克什米爾北部),小勃律向唐告急。唐玄宗命河西節度使崔希逸擊吐蕃。唐軍深入吐蕃至青海西,大破吐蕃軍。開元二十六年,唐將杜希望先后攻占吐蕃的新城(今青海門源)、河橋(今甘肅臨夏)等地。
開元二十九年,吐蕃再度攻占石堡城。天寶八載(749年),唐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率軍奪回石堡城(參見“石堡城之戰”),又派兵在赤嶺(今青海日月山)以西屯田。九載,唐軍攻占吐蕃樹敦城(今青海共和南)。十二載,哥舒翰再攻吐蕃,克其洪濟、大漠門(均在今青海共和南)等城,盡收九曲部落,一舉奪取了吐蕃東進的后勤基地。十三載,唐蕃分界線已向西推進到青海湖至黃河河曲以西一線。至此,唐在河隴戰場上已占明顯優勢。 在西域戰場上,唐蕃雙方仍經常遠程攻戰。如開元二年,吐蕃以小勃律進入西域,北行數千里,與突厥連兵攻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開元十五年,吐蕃贊普親征,繞道河西西部,攻陷瓜州(治今甘肅安西東南),又與突騎施連兵攻安西(今新疆庫車)。
天寶六載,唐將高仙芝率騎兵萬余,從安西出發,遠程奔襲依附吐蕃的小勃律,行軍數千里,歷時百余日,先后攻下吐蕃重兵鎮守的連云堡(在今阿富汗東北噴赤河南源附近)和小勃律都城,俘小勃律王而還(參見“唐擊小勃律之戰”)。這一時期,唐在西域依托安西、北庭所轄各軍鎮,號令當地土著,或攻或守,不斷鞏固和擴大其控制區域。吐蕃起初是和后東邊突厥汗國及突騎施等(主要是和后者)聯盟,同唐多次較量,爭奪的重點在安西四鎮及北庭一帶。后東邊突厥及突騎施衰落后,唐蕃爭奪的重點又轉移到蔥嶺以南地區。先是吐蕃取得子一些勝利,后來唐朝大舉反擊,獲得全勝。
天寶六載(747年),高仙芝攻下小勃律,附近依附吐蕃的20余個小國重新歸附唐朝。天寶九載(750年),又攻破依附吐蕃的竭師國(今巴基斯坦奇特拉爾)。天寶十二載,唐將封常清先后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和西域東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至此,唐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取得了全面勝利。唐也發展到了其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