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使用什么字體?
編者按:繁體字符合六書規則,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凡是韻母相同的絕大多數都具有相同的偏旁或部首。從表面上看繁體字筆畫多書寫繁瑣,但易于記憶。簡化字雖然書寫簡單但靠死記硬背使得學習難度大于繁體字。這就是速記符號最簡單卻無法推行的原因。
三國時期使用什么字體?
三國時期采用的文字是:漢字,文言文,字體當然是繁體,楷體,篆體,隸書和草書都有。但是,從三國時期的碑刻與簡文來看,是延續了隸書的風格。三國時期主要還是隸書的居多。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繁體字龍
但是,同時,這個時期已經產生了很多知名的大書法家,他們已經探索出了包換行書在內的其他字體。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鐘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古老的民族,有著它過去光輝燦爛的一頁,而它過去的輝煌又主要是靠漢字——確切地說,應該是繁體字一一流傳下來的,繁體字與歷史文化傳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可分離。這種牢不可破的結合又賦予繁體字某種特殊的意義,使她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代名詞,象征著五千年的古國文明,象征著國家的統一,象征著民族的團結,象征著悠久燦爛的文化。
從字體上看,繁簡明確區分始于一九五六年,之前主要是繁體,而法帖又多是在這以前產生的,法帖中所輯的字自然也就以繁體為主了。人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在接受藝術熏陶的同時,不知不覺中也就承傳了繁體字,以致在自己書寫的時候也有意無意地寫出繁體字來。本來,作為書法藝術,繁體字也好,缺筆少畫的生造字也好,都無可非議,因為此時往往更側重漢字形式上的美,而很少顧及到她作為一種信息載體的意義表達。但在書法藝術的影響下,有的人一味地將某些字寫成繁體,是由于他們只知道摹仿照搬,沒有分清繁簡字的現時功用與不同使用場合造成的。
繁體字的復興還跟港澳臺胞及外籍華人使用繁體字有關。出于歷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港澳臺灣同胞及外籍華人長期被隔絕在我國大陸之外。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民族感和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愿望只能是越來越強,而民族感和區別于其他民族愿望的形成又必須依賴于共同的語言文字。語言文字的重要是由于它和民族的每一成員全面相關,最深刻地反映著該民族的特征,它是維系民族內部關系和人們區別不同民族時最明顯的一個標志。對港澳臺胞及外籍華人來說,繁體字就是如此,他們一生下來就孕育其中并時刻在使用著這種媒介,從而產生了感情,使他們覺得自己跟繁體字分不開,繁體字成了標識他們華人身份的一種標志,并且認為繁體字使用起來最得心應手,最能表達感情,因此更樂意使用繁體字,而往往不想用他們業己掌握的其他文字,就是大陸推行的簡化字,對他們也沒造成什么影響。
繁體字符合六書規則,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凡是韻母相同的絕大多數都具有相同的偏旁或部首。從表面上看繁體字筆畫多書寫繁瑣,但易于記憶。簡化字雖然書寫簡單但靠死記硬背使得學習難度大于繁體字。這就是速記符號最簡單卻無法推行的原因。
中國一九七一年進入聯合國后,全面推動中文簡體字,排除繁體字。聯合國有關一個國家使用的語言文字相關條例也規定,所有社區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字來源國所使用的現代語言,應保持一致。臺灣現在使用之繁體中文為正體字,香港為繁體字。
中國歷史上,從上古到西漢,官方的規范字體與現代的繁體字字體有顯著差異。直到秦朝出現東漢盛行的隸書,才與現代繁體字字體較為接近。歷代朝廷通過編寫“字書”頒定的規范漢字,相對于民間自發使用的各種簡化字,具有的官方權威性,但秦后歷朝所用之玉璽及各級官印,仍使用小篆體。中國大陸於1956年開始制定和推行簡化字。從此,簡化字在中國大陸成為了規范漢字,而繁體字就是與簡化字相對的傳統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