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的歷史文化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南岸,東連銅陵,南接黃山,西鄰江西,北瀕長江。池州地理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地處長江經濟帶,是安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游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池州的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池州宋、元、明、清時期,池州地區境域,至明代基本定型。據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池州府志·輿地志》,池州府的疆界,府東以青陽縣荊山為界150里接寧國府。西以東流縣方家莊為界240里接九江府。南以貴池縣興孝鄉為界200里接徽州府。北以貴池縣清溪口江北干為界15里接安慶府。東北以石埭縣沓口鋪為界200里接寧國府。東南以建德縣昭潭為界320里接饒州府。東北以銅陵縣荻港為界200里接太平府。西北與北同。全區廣390里,袤400里。自池州府城(貴池縣城)至南京陸行500里,水行550里;到達京師(北京,1421年自南京遷)陸行2800里,水行4050里。
清代至民國時期,池州的境域與明代池州府大致相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池州地區兩次撤銷,三次重建,轄區和疆界也多有變化。自1988年8月國務院批準建立池州地區至今,全區轄4個縣級政區,即貴池市、東至縣、石埭縣、青陽縣(包括九華山管理處),4個政區均位于長江以南,其中貴池市、東至縣濱臨長江。全區的疆界是:東連黃山市黃山區(原太平縣),以及銅陵市的銅陵縣、蕪湖市的南陵縣、宣城地區的涇縣,與青陽縣、石埭縣接壤;西鄰江西省的景德鎮市、鄱陽縣、彭澤縣,與東至縣毗鄰;北和西北,與安慶市區以及望江、懷寧、樅陽3縣隔江相望,區界沿江而上,貴池區、東至縣南接黃山市所轄祁門縣、黟縣、石埭縣與之接壤。全區境域總面積8271.7平方公里。
歷史文化藝術
池州自唐設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歷史。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淵明、李白、杜牧、蘇東坡、岳飛、司馬光、王安石等都曾駐足池州,留下了數千首膾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五游秋浦,寫下了數十首贊美池州山水的傳世詩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 ”、“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 ”的不朽詩句
池州,九華山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絕唱《清明》詩更使貴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揚中外。歷代名家大作為池州增添了奪目的光彩,“千載詩人地”的美譽歷經歲月磨礪更加燦爛。始于母系社會的貴池儺戲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為池州旅游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池州佛教文化特色鮮明,源遠流長。聞名遐邇的九華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岳型風景區。公元719年,新羅國(今韓國)國王近親金喬覺(法號地藏)渡海來唐,卓錫九華,苦心修行75載,于99歲圓寂,其生前逝后各種瑞相酷似佛經所載的地藏菩薩,僧眾們便認定他是地藏應世,九華山遂被辟為地藏菩薩道場。地藏菩薩立下了“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是大愿菩薩,他能幫助信眾實現各種美好的誓愿。其后僧眾云集,寺院日增,特別是明清以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貴池儺
貴池民間素有“無儺不成村”的諺語。幾乎清代以前居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儺事活動。目前,流行在貴池東、南部的眾多村落以及青陽縣的陵陽、杜村等鄉。它的活動,僅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緣關系或姻親關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為范圍。反映出古老的農耕文化特色。
儺,源于原始社會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內驅趕疫鬼的卜辭。《論語·鄉黨》已有“鄉人儺”的記載。到了漢代,宮遷每年舉行“大儺”儀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種神獸,舞蹈驅除鬼魅外,還有手執鼗鼓的侲子合唱禮神的歌曲。貴池的逐疫活動也稱作“儺”,當是沿襲了中原的古代儺文化傳統。倡貴池地處長江以南,古代為吳越和荊楚之地,屬
池州水稻作業區,所以,貴池儺又具有自己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與越、楚文化長期交融的產物。儺在貴池流傳的歷史,不見史籍記載。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風土篇》最早對貴池一帶的儺事活動作了簡單勾勒。記載的活動內容與今日對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編纂的《杏花村志》記載池州府治的四鄉儺隊八月十五日朝覲梁昭明太子蕭統(池人奉為“土主”)的活動最為詳細。證明,在清順治以前,貴池每當秋季,要舉行全境范圍的朝覲“土主”活動體現著對土地春祈、秋報的農耕文化傳統。從現存的儀式舞蹈、戲劇和音樂以及民俗活動各方面考究貴池儺是長期文化積淀的產物。它既有著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內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響;在藝術方面,古代文化的層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現,如漢代的紱舞、矰舞,唐代的胡騰舞、西涼伎等;在戲劇方面,也可以看出變文、詞話、傀儡、村俚歌謠及至宋雜劇、南戲對儺文化的影響。因此,貴池儺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
清咸豐以后,由于多次戰爭影響,儺事活動在貴池逐漸式微,一些家族的儺戲失傳,未失傳者也由于中輟時間過長而呈現伎藝的退化。60年代后期,儺事活動曾一度匿跡。1982年以來,在一些村莊陸續恢復演出活動。
現在,池州儺在劉街鄉姚街村、太和村等地流傳已久。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在固定地點舉行大型的儺戲演出、祭奠等活動。充分表達了古樸的農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祈禱與期待...
文南詞
文南詞是戲曲劇種。又稱文詞戲,民國36年(1947),湖北黃梅縣盲藝人胡金山流落在原至德縣青山梅塘,先是算命糊口,后靠放牛為生。在放牛場上教會了當地一班青年唱文詞腔的部分戲文。后江西省楊梓鄉金鳳業余文詞戲劇團胡志遠來梅塘傳教,首演大型古裝文詞戲劇目《蘇文表借衣》。1958年原至德縣青山鄉梅塘村正式建立了業余文詞戲劇團,上演過《三氣周瑜》、《白蛇傳》等一批傳統文詞戲劇目。1959年縣劇團戲曲音樂工作者錢藝河,根據青山公社民間藝人劉汝民等人提供,從音樂角度,對“文詞”和“南詞”進一步挖掘和整理,排演出《煙花女子告狀》、《三戲牡丹》傳統折子戲參加省、地專業和業余會演。1978年和1982年,排演新創作的小戲《搶木匠》參加省、地會演,獲音樂獎和表演獎,并稱號劇種為“文南詞”。以后漸被情節動人、悠揚悅耳的黃梅戲所替代。
青陽腔
戲曲劇種,被稱之為京劇鼻祖。因形成于青陽縣而名;又因古時青陽縣屬池州府,還稱“池州調”。青陽腔與徽州腔馳名于明清兩代,譽為“徽池雅調”,成為“天下時尚”的新調。宋代,中國東南沿海一帶萌生的南戲,后來形成號稱“四大聲腔”之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過,很快與青陽豐富的民歌、九華山佛俗說唱、大型宗教戲劇“目連”(俗‘還愿戲’)等民間藝術融合,約至元代形成青陽腔。《中國大百科全書》載:“青陽腔是在(明)嘉靖年間,因弋(陽)腔流入當地,與地方語音及民歌小曲結合形成”,廣為流傳。并創造了腔、滾結合的歌唱形式——“滾調”,實現了戲曲聲腔上的重大革新,在中國戲曲聲腔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作為南戲中一支突起的新軍,青陽腔興盛于明清,持續500余年,有《青陽時調》、《時調青陽》、《時調青昆》、《昆池新調》、《滾調樂府》等青陽腔劇本選集并廣為流傳。青陽腔屬南戲高腔體系,其劇
池州本是曲牌聯套傳奇體制,其行當繼承了古南戲的七角制(生、旦、凈、末、丑、外、貼),后發展為九角制(增加小、夫二角)。明代諸刊本收劇目近百種(不含重復劇目)。青陽腔在聲腔上屬南曲五聲系統,其演唱特征:①用鑼鼓伴唱,不用管弦;②一唱眾和,獨唱與幫腔結合;③運用腔滾結合的歌唱方法--滾調。青陽腔哺育了第二代走向全國的徽調,也滋養了第三代地方大戲黃梅戲,包括京劇、贛劇、湘劇、川劇等戲曲劇種,都直接或間接地吸收了該唱腔,借鑒其唱法,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清乾隆年間,史稱"花部"的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紛紛興起,青陽腔度過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在各流行地區入鄉隨俗,生根開花,結合當地的民歌俗曲,繁衍成當地的戲曲劇種;而青陽腔劇種自咸豐三年(1853)始,由于兵燹(青陽縣為太平天國戰爭的主戰場之一)、瘟疫,青陽腔藝人紛紛棄家外流謀生,該劇種在發祥地青陽日漸式微,卻在江西省湖口縣生存和發展,至1987年全縣有37個青陽腔業余劇團。青陽縣后從湖口"迎回"失傳多年的青陽腔,恢復上演《送飯·斬娥》、《夜等·追舟》、《百花贈劍》、《思凡下山》4出青陽腔傳統折子戲。
1989年10月,青陽縣文化局組織創作上演新編青陽腔小戲《月圓橋》參加安徽省第二屆藝術節池州分場調演,獲劇本創作和表演獎。1991年4月由安徽省藝術研究所、安慶市黃梅戲研究所、池州地區文化局、青陽縣文化局聯合編輯出版《青陽腔劇目匯編》(上、下集),收集青陽腔大小劇目94個。1992年5月3日,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安徽省藝術研究所、池州地區文化局、青陽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全國青陽腔學術研討會在青陽開,與會專家、學者在會上交流學術論文24篇,并以《古腔新論》結集出版。池州儺.青陽腔已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