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中華文化促進會等單位主辦的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于2008年7月啟動,共有200多條街區報名參評。評選參照歷史要素、文化要素、保存狀況、經濟文化活力、社會知名度、保護與管理等六大標準。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第二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重慶磁器口
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間,即公元998年,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東北部。古鎮背倚歌樂山,前臨嘉陵江,匯聚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陪都文化、紅巖文化;歷史名人眾多,文化遺址10余處;地方特色濃厚,包括傳統手工藝、川劇票友、茶館書場、龍燈龍舟、古鎮廟會;街區的結構布局以自然山水環境為基礎,依山就勢,形成三維立體空間結構形態。核心區20余處有較高保護價值的明清四合院。國務院批復明確為重慶主城區必須保護的歷史街區之一。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將其納入《全國“十一五”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設施建設規劃》。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揚州東關街
距今約有1200年歷史。上個世紀90年代出土的揚州東門遺址證明,早在唐代至元代時期,東關街就擁有堅固的城垣、獨具特色的民居和設施齊全的浴室。據揚州文史專家考證,唐代杜牧的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描述的就是東關街。到了清代,中國四大行商之一的揚州鹽商,更把東關街作為居住的首選之地。東關街擁有比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魚骨狀”街巷體系,保持和沿襲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貌特色。街內現有50多處名人故居、鹽商大宅、寺廟園林、古樹老井等重要歷史遺存,這種“河(運河)、城(城門)、街(東關街)”多元而充滿活力的空間格局,體現了江南運河城市的獨有風韻。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上海多倫路
魯迅、茅盾、郭沫若、葉圣陶等文學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聯作家的文學活動,鑄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的地位和眾多的文化名人故居。有罕見的百年海派建筑“露天博物館”和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既有著名的景云里、永安里等海派舊里,也有名聞遐邇的鴻德堂,風格各異的孔(祥熙)公館、白(崇禧)公館、湯(恩伯)公館等優秀歷史建筑,還有眾多歷史遺址遺跡: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及左翼人士活動處、太陽社成立處、上海藝術劇社、時代美術社等。除了獨特而現代的文博街市、眾多的文化藝術藏館,還恢復重建了“公啡咖啡館”“內山書店”等舊有著名文化景觀,并新建了“世紀鐘樓”“名人雕塑”等文化休閑景點。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齊齊哈爾羅西亞街
中東鐵路1897年8月動工興建,1903年2月竣工通車。位于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的羅西亞大街形成于1907年,是中東鐵路沿線俄式建筑保存較好、具有突出特色的一條街道。街長1451米,寬18米,沿街兩側分布的俄式建筑,均勻排列,形成以昂昂溪車站(原稱齊齊哈爾車站)為中心的功能完善的建筑群體。這些融合了西方風格的建筑見證了中東鐵路的歷史,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路兩側的房屋產權歸個人所有,現在的居民還沿襲著建筑初期的傳統。1985年,昂昂溪中東鐵路建筑群被齊齊哈爾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被列入市級保護街區名錄。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蘇州山塘街
全長3600米,為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于公元825年任蘇州刺史時修筑,至今仍保持著“水城古街”“一街一河”的原本格局和“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傳統風貌,充分體現了歷史風貌的完整性;街區文物古跡薈萃,有國家、省、市級文保單位11處,市級控保建筑16處,古牌坊9處,其他古跡40余處。這里傳統民居密集,本地原住民達85%以上,枕河而居、鄰里相望,并且仍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習俗,農歷二月十二日的“百花節”、農歷七月三十日的“燒狗屎香”等傳統民俗活動代代相傳,充分體現了歷史生活的延續性,被譽為“一條活著的千年古街”。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天津五大道
形成于19世紀60年代的天津“五大道”包括天津市和平區南京路、成都道、西安道、岳陽道、桂林路、西康路、馬場道圍合的范圍,面積141.4萬平方米。街區共有文物建筑97處,其中,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12處,和平區文物保護單位30處,已公示不可移動文物55處。“五大道”街區形成初期處于英國租界區范圍,各國建筑設計師先后在這里建造了西方不同建筑風格的花園式房屋。如今,“五大道”已成為天津異國風情區的代表,更是“天津小洋樓”的代名詞。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無錫清名橋
以2008年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古運河為中軸,南長古街和南下塘古弄分列左右,為獨具特色的古運河江南人家歷史文化街區。因與京杭大運河連通,是貫通中國南北水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因河而生,因河而興,其歷史文化價值主要表現是中國吳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古運河畔江南人家的原生態風貌地以及運河申遺的重要示范地。街區現存有少量明清古民居,絕大部分歷史建筑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建,建筑有著濃厚的運河江南人家特點,既有院落式、竹筒式、獨立式的枕河人家,又有中西合璧的石庫門商賈別墅。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北京煙袋斜街
煙袋斜街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斜街之一,根據明朝時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這條胡同叫做“打魚廳斜街”,據朱尊彝所著《日下舊聞考》的記載清乾隆年間這條胡同被稱為“鼓樓斜街”,到清末時鼓樓斜街改名煙袋斜街。這條街不僅像煙袋形狀,而且清末該街以經營煙袋為主業,故名煙袋斜街。此街形成于明代,清代有“小琉璃廠”之稱。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漳州古街
自唐代以來即為州、郡、路、府之治所。街區內有臺灣路、香港路、始興南北路、芳華橫路、芳華北路等老街道,包含明清石牌坊及漳州文廟等2處國家級文物,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臺灣路與香港路是以前店后坊上住宅的“竹竿厝”建筑為主的傳統商業街,但兩者建筑風格迥異,香港路為典型的閩南風格的“騎樓式”,而臺灣路則是典型“中西合璧”的非騎樓式,其代表建筑“萬圓錢莊”“新生布行”等著名老字號商鋪的建筑具有明顯的南洋風格。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店鋪經營模式、小吃制作手藝等都是這一歷史街區不可缺少的、具有靈性的“精神”與“物質”象征。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泉州中山路
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的泉州老街區。中山路共分為3截路段,涂山街頭以南至新橋頭稱中山南路,涂山街頭至鐘樓稱中山中路,鐘樓以北至華僑新村模范巷口稱中山北路。這里一直是泉州最繁華的商住街,人煙輻輳,生意興隆,也是“老店號”最集中的一條街。街道兩旁有柱廊式騎樓可作遮陽避雨人行道,建筑風格糅合南洋和閩南傳統特色,是泉州人民和海外僑胞感情血濃于水的實物見證。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還保存有這種建筑風格的街道。因此,中山路是泉州籍僑胞尋根謁祖、思鄉、愛國的親情信物,是僑鄉的象征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