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何晏的歷史
魯迅為何稱曹操的女婿為“吃藥的祖師爺”?三國何晏的歷史到底是怎樣的?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三國何晏的歷史,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三國何晏的歷史:
這得先從曹操說起。曹操一家人丁特別興旺,他一生先后有25個兒子,女兒數目不詳,按照自然比例推測,女兒的數目也應該與此差不多。
曹操的第一位妻子是丁氏,沒有生育子女;丁氏之后曹操娶了劉氏,生下長子曹昂;曹操的第3個妻子、也是他最喜歡的女人卞氏小曹操5歲,生下了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曹操的其他兒子、女兒分別由環氏、孫氏、杜氏、尹氏等夫人所生。
曹操不僅兒女眾多,而且不乏出類拔萃者,他們之中日不僅有曹丕、曹植那樣的文學家,也有曹沖那樣的天才神童,還有像曹彰那樣能帶兵打仗的猛將。
除他們外,在曹操的兒子中還有一位絲毫不遜色,成就更是不得了,他就是建安初年來到曹家的何晏。
何晏不姓曹,因為他不是曹操的親兒子,而是養子。
何晏的生父叫何咸,事跡無考,但何咸的父親不同凡響,他就是曹操昔日的上司、大何進。
當初何進在袁紹的鼓動下謀除宦官,結果被宦官所殺,何進的妹妹何皇后、弟弟何苗也先后死了,這個南陽郡屠戶出身的家族頃刻間土崩瓦解。
何晏的父親何咸大概也死在這個時候,有人認為他死時未必看到了自己的這個兒子,何晏有可能是何咸的遺腹子,因為何晏出生于那場大動亂的次年,即初平元年(190年)。
何咸死后妻子尹氏不知流落到了哪里,建安初年曹操擔任司空后她來到了許縣,成為曹操“夫人團”中的一員。
何晏隨母親到了曹家,這個孩子很惹人喜愛,尤其是曹操,愛得不行,甚至超過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曹丕、曹植諸兄弟。
何晏討人喜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長得可愛,另一個是特別聰明。
《世說新語》說何晏“美姿儀”,想必小時候也是個英俊少年。
曹操自己長得不行,受他的基因影響,曹丕、曹植眾位兄弟長相上整體比較一般,曹彰生下來更是一頭黃毛,被曹操稱為“黃須兒”。
在這個環境中,英俊少年何晏比較耀眼。
何晏很小的時候便展露出過人的才能,《太平御覽》里引用一本叫《何晏別傳》的書里稱,曹操讀兵書時,遇到未解之處,試著問何晏,何晏小小年紀居然能針對曹操的問題分析得頭頭是道,“無不冰釋”。
曹操注過《孫子兵法》,是公認的軍事大家,一個孩子能幫他解答軍事方面的難題,未必太夸張了些,但至少說明何晏極為聰明。
曹操對這個孩子簡直喜歡得不行,他想讓何晏干脆改姓曹,哪知何晏根本不干,他在地上畫了個圈兒,自己呆在里面誰叫都不肯出來,大家問他為什么,何晏答道:“此何氏廬也。”曹操知道了就不再提改姓這件事。
姓沒有改成,但曹操還是喜歡何晏。吃的、用的、穿的都與曹丕兄弟們沒有任何區別,《魏略》一書說,曹丕看到這種情況“特憎之”,每次見到何晏不叫名字,而是喚他為“假子”。
在曹操生前,何晏一直很受寵愛,后來曹操把自己的女兒金鄉公主嫁給了何晏,何晏既是曹操的養子,又成了曹操的女婿。
何晏的岳母、金鄉公主的母親姓杜,其經歷與何晏母親尹氏很相似,杜夫人前夫是呂布手下的將領,名叫秦宜祿。
秦宜祿死后改嫁了曹操,除了金鄉公主,杜夫人還有一個兒子叫秦朗,是秦宜祿之子,像何晏一樣,也隨母親一塊來了曹家,成為曹操的養子。
隨著何晏年齡慢慢長大,他長得越來越白,這個白,既不是李白的白,也不是白居易的白,人家是真的白,是特別白,沒有抹粉就好像抹了粉似的,大家給他起了個外號,叫“粉面郎君”。
曹丕的長子曹睿生于建安九年(204年),應該比何晏小15歲左右,曹睿當了皇帝后,何晏應該快40歲了,他不太相信這個叔叔(或者叫姨父)會有那么白,他懷疑何晏是抹了粉,于是想了一個辦法,要親自驗證一下“粉面郎君”的真假。
有一天,曹睿請何叔叔請飯,特意吃“肉絲湯餅”,類似于火鍋,一邊吃,火一邊烤著,不多時何晏就開始冒汗了,何晏不時撩起衣襟擦汗,曹睿在一旁仔細觀察,發現何叔叔臉上一點搽過粉的痕跡都沒有,有點失望地說:“看來真是個粉面郎君呀!”
何晏為什么這么白呢?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人家何家的基因就是這樣的,要不然他的姨奶何皇后能受寵于靈帝劉宏嗎?
另一個原因是何晏長年堅持服藥,這個白是一種藥物反應。
何晏服的藥各叫“五石散”,是以五種石頭為主要原料調制的藥物,這5種石頭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硫磺,這幾種原料如何調制在一起,方法已經失傳。
何晏吃了之后,效果不錯,同時期的大醫學家、針灸的發明人皇甫謐就曾經說,是何晏開始吃這種藥的,吃了之后,心神開朗,體力轉強。
對于魏晉史素有研究的魯迅先生曾說“五石散”是一種毒藥,是何晏吃開了頭。何晏有錢,他吃起來,大家也都跟著吃。魯迅先生就送給何晏一個”封號”:吃藥的祖師爺。
這些東西吃了真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嗎?實在不太清楚,但是應該會有一些立竿見影的效果,不然不會有那么多人效仿。
吃這種藥或許跟吃興奮劑一樣,有的人甚至認為跟吸毒差不多。
何晏長年服藥,他的臉色跟這個有很大關系,其實是一種病態。
何晏的名氣不完全是他的臉白,也不完全是他會吃藥,魯迅先生給何晏還有一個“封號”:玄談的祖師爺,何晏的名氣是從這里來的。
魏晉以后產生了一個新的哲學門派——玄學。
何晏是玄學公認的玄學創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其他還有王弼、夏侯玄、鐘會、荀粲等人。王弼是王粲的族孫,夏侯玄是夏侯淵的族孫,鐘會是鐘繇的兒子,荀粲是荀彧的兒子,他們都是曹操陣營里的“高干子弟”。
他們的父輩和祖輩在前面打江山,他們在后方沒有什么事干,于是經常搞聚會,搞得多了也很無聊,于是每次確定個題目大家辯論,有點像大專辯論會。
他們辯論的題目讓人常常感覺到浮虛而玄遠,如圣人有情無情、本末有無、聲無哀樂、言意的關系等等。辯得多了,影響也越來越大,終于辯出了明堂。
這慢慢成為一種新的風氣,到魏末晉初時竟然成為新的社會潮流,那個時候的小資們通常都有一個好口才,這都是在辯論會上練出來的。
何晏簡介:
何晏(?-249年),字平叔。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大臣。東漢大何進之孫(《魏略》認為他可能是何進弟何苗之孫)。其父早逝,曹操納其母尹氏為妾,何晏因而被收養,為曹操所寵愛。少年時以才秀知名,喜好老、莊之言,娶曹操女金鄉公主。
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未被授官職。明帝曹睿認為他虛浮不實,也只授予他冗官之職。正始(240年-249年)年間,曹爽秉政,何晏黨附曹爽,累官侍中、吏部尚書,典選舉,封列侯。高平陵之變后與曹爽同為為司馬懿所殺,滅三族。
有文集十一卷。曾與鄭沖等共撰《論語集解》。鐘嶸《詩品》稱"平叔鴻鵠之篇,風規見矣。"將何晏詩列入中品。袁宏在《名士傳》何晏等稱為正始名士。他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遂開一時風氣,為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
何晏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遂開一時風氣,為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與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他認為"道"或"無"能夠創造一切,"無"是最根本的,"有"靠"無"才能存在,由此建立起"以無為本","貴無"而"賤有"的唯心主義本體論學說。還認為圣人無喜怒哀樂,圣人無累于物,也不復應物,因此主"圣人無情"說,即認為圣人可完全不受外物影響,而是以"無為"為體。在思想上重"自然"而輕"名教",與其仗勢專權的實際行為多相乖違,故當時的名士傅嘏說他是"言遠而情近,好辯而無誠,所謂利口覆邦國之人也"。
何晏有文集十一卷,著有《論語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論》二卷,《新唐書·經籍志》于道家老子下有何晏《講疏》四卷。自何晏撰成《論語集解》后,為其作義疏者代不乏人。至南朝梁時,皇侃廣集眾說,以南學思想為宗,撰成《論語義疏》。至北宋時,邢昺等又將《論語義疏》改作為《論語注疏》(又作《論語正義》、《論語注疏解經》),被收入《十三經注疏》中。
《魏詩》收錄其五言詩《言志詩》。鐘嶸《詩品》稱"平叔鴻鵠之篇,風規見矣。"將何晏詩列入中品。《文心雕龍·明詩》篇稱"及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
《全三國文》又收錄有《景福殿賦》、《奏請大臣侍從游幸》、《祀五郊六宗及厲殃議》、《明帝謚議》、《與夏侯太初難蔣濟叔嫂無服論》、《韓白論》、《白起論》、《冀州論》、《九州論》、《無為論》、《無名論》、《論語集解敘》、《瑞頌》、《斫猛獸刀銘》。
謗書:"臺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當,一狗憑默作疽囊。"
王肅:"此輩即弘恭、石顯之屬,復稱說邪!"
嚴憲:"晏等驕侈,必當自敗。"
王廣:"曹爽以驕奢失民,何平叔虛華不治,丁、畢、桓、鄧雖并有宿望,皆專競于世。"
三國志大戰3的何晏傅嘏:"何平叔言遠而情近,好辯而無誠,所謂利口覆邦國之人也。"
管輅:"其才若盆盎之水,所見者清,所不見者濁。神在廣博,志不務學,弗能成才。欲以盆盎之水,求一山之形,形不可得,則智由此惑。故說老、莊則巧而多華,說易生義則美而多偽;華則道浮,偽則神虛;得上才則淺而流絕,得中才則游精而獨出,輅以為少功之才也。"
傅玄:"是時何晏以才辯顯于貴戚之間。"
荀勖:"晏能清言,而當時權勢,天下談士,多宗尚之。"
范寧:"王何蔑棄典文,不遵禮度,游辭浮說,波蕩后生,飾華言以翳實,騁繁文以惑世。搢紳之徒,翻然改轍,洙泗之風,緬焉將墜。遂令仁義幽淪,儒雅蒙塵,禮壞樂崩,中原傾覆。古之所謂言偽而辯,行僻而堅者,其斯人之徒歟?昔夫子斬少正于魯,太公戮華士于齊,豈非曠世而同誅乎?桀紂暴虐,正足以滅身覆國,為后世鑒戒耳。豈能回百姓之視聽哉!王何叨海內之浮譽,資膏粱之傲誕,畫螭魅以為巧,扇無檢以為俗,鄭聲之亂樂,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吾固以為一世之禍輕,歷代之罪重,自喪之釁少,迷眾之愆大也。"
伏滔:"鄧禹卓茂無敵于天下,管幼安不勝龐公,龐士元不推華子魚,何鄧二尚書獨步于魏朝,樂令無對于晉世。"
司馬昱:"何平叔巧累于理。"
陶弘景:"夷甫任散誕,平叔坐論空;豈悟昭陽殿,遂作單于宮!"
劉勰:"魏之初霸,術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練名理。迄至正始,務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論。于是聃周當路,與尼父爭途矣。詳觀蘭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叔夜之《辨聲》,太初之《本無》,輔嗣之《兩例》,平叔之二論,并師心獨見,鋒穎精密,蓋論之英也。"
魏元忠:"臣嘗讀魏、晉史,每鄙何晏、王衍終日談空。近觀齊、梁書,才士亦復不少,并何益于理亂哉?從此而言,則陸士衡著《辨亡論》,而不救河橋之敗,養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斷可知矣。昔趙岐撰御寇之論,山濤陳用兵之本,皆坐運帷幄,暗合孫、吳。宣尼稱'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則何平叔、王夷甫豈得同日而言載!"
司馬光:"何晏性自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尤好老、莊之書,與夏侯玄、荀粲及山陽王弼之徒,競為清談,祖尚虛無,謂《六經》為圣人糟粕。由是天下士大夫爭慕效之,遂成風流,不可復制焉。"
蘇轍:"至魏武始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魏文始慕通達,而天下賤守節。相乘不已,而虛無放蕩之論盈于朝野。何晏、鄧飏導其源,阮籍父子漲其流,而王衍兄弟卒以亂天下。"
劉祁:"晉初,天下既一,士無所事,惟以談論相高,故爭尚玄虛,王弼、何晏倡于前,王衍、王澄和于后。希高名而無實用,以至誤天下國家。"
陳普:"羅襦子本官同生,故把玄談亂濁清。粉面青蠅麾不去,到頭白黑自分明。"
王夫之:"①史稱何晏依勢用事,附會者升進,違忤者罷退,傅嘏譏晏外靜內躁,皆司馬氏之徒,黨邪丑正,加之不令之名耳。晏之逐異己而樹援也,所以解散私門之黨,而厚植人才于曹氏也。盧毓、傅嘏懷寵祿,慮子孫,豈可引為社稷臣者乎?藉令曹爽不用晏言,父事司馬懿,而唯言莫違,爽可不死,且為戴莽之劉歆。若逮其篡謀之已成,而后與立異,劉毅、司馬休之之所以或死或亡,而不亦晚乎!爽之不足與有為也,魏主睿之不知人而輕托之也。乃業以宗臣受顧命矣,晏與畢軌、鄧飏、李勝不與爽為徒而將誰與哉,或曰:圖存社稷者,智深勇沈而謀之以漸。晏一旦蹶起而與相持,激懿以不相下之勢,而魏因以亡......當是時,同姓猜疏而無權,一二直諒之臣如高堂隆、辛毗者,又皆喪亡,曹氏一線之存亡,僅一何晏,而猶責之已甚,抑將責劉越石之不早附劉淵,文宋瑞之不亟降蒙古乎?""②鄧飏之躁,征于形之躁也,不可驟息,而息之以靜者,飏可得而主也;何晏之幽,征于形之幽也,不可驟張,而張之以明者,晏可得而主也。豈有他哉?""③何晏、夏侯玄、李豐之死,皆司馬氏欲篡而殺之也。而史斂時論之譏非,以文致其可殺之罪,千秋安得有定論哉?"
李慈銘:"按夏侯重德,平叔名儒,嘏于是時名位未顯,何至內交見拒,且煩奉倩為言......然太初名德,終著古今,不能相累。平叔論語,永列學官,以視嘏輩,直蜉蝣耳。"
余嘉錫:"①何晏、鄧飏雖有浮華之過,然并一時名士。其死則因陷于曹爽之黨,為司馬懿所殺。""②何晏為正始名士,雖與王弼鼓扇虛浮,不為無罪,而其死要為不幸,亦非嘏、玄兄弟所得而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