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歷史簡介
大連歷史包括現代大連(Dalian / Dairen)、近代達爾尼(Dalniy)及其更早的行政管轄時期。其歷史可追溯到史前文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連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大連歷史簡介
~前2000年
遠古時代,大連位于海底。大約于7萬年前,海平面下降50多米,大連、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露出海面,形成新大陸"膠遼古陸"。大約于3萬年前,海平面再次下降140多米,日本列島同膠遼古陸相連。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長海縣廣鹿島小珠山的青邱部族先民,由獵人轉變為漁民,遍布長海、甘井子、旅順口、普蘭店的安波鎮、瓦房店的長興島、莊河的黑島鎮。其中的一支先民與山東半島的夷人融合,于前14世紀,在其首領盤庚的率領下,遷移到了河南的安陽一帶,建立了殷王朝。
前2000年~前1500年
夏朝建立時,大連地區進入以大嘴子遺址為代表的青銅時代。
前1500年~前1000年
相土從今遼東一帶移居河南商丘,開辟了蓬萊至大連航線。至帝辛時期,大連地區社會已轉化為方國,以雙坨子遺址為例,該地區已深受山東岳石文化影響。商末時期,遼東半島出現大量石棚,并出現大量墓葬器具,其中反映當地古人以捕魚采貝為生業,并逐步轉為農耕與畜牧業等。
前1000年~前500年
春秋時期,大連地區青銅文化日趨繁榮,其代表性作品為青銅曲刃短劍。公元前685年,齊桓公為開發遼東,向遼東地區批量移民,其間齊國還出兵伐山戎以救燕國。齊靈公六年(公元前567年),齊國滅萊國(今膠東地區),萊國人戰敗后渡海逃亡,大規模移居遼東半島及大連地區。此外,黃河下游一帶居民逢戰亂和荒年也沿上述路線避難遼東。大連地區出土的西周末、春秋時期的重要文物除青銅短劍外,還有銅鑿、銅斧、銅刀、銅矛、銅鏡及陶器等,均為當時移民潮的依據。
前500年~元年
燕國的崛起,使得大連地區在內的遼東成為燕國領地。自戰國時期燕昭王在遼東設置"遼東郡"以來,一直到秦漢時期,大連地區都屬遼東郡轄區。
元年~500年
西漢時期大連地區設置"沓縣",三國時期又改稱"東沓縣"。大連地區在晉時稱"三山",在魏之前是由漢人公孫氏統治的遼東。晉指由漢人司馬氏統治的西晉,燕指由鮮卑人慕容氏統治的前燕,秦指由氐人苻氏統治的前秦。
500年~1000年
在內地先后由南北朝以及隋朝統治的時候,很長一段時期,大連地區一直處于扶余人高氏統治的高句麗時代。唐朝初期,大連地區歸屬安東都護府積利州的行政轄區。大連地區在唐朝時稱"三山浦"。
1000年~1500年
遼朝時,大連地區屬東京遼陽府的轄區。遼設蘇州、復州。金改蘇州為金州。元設金復州萬戶府。明設金州衛。清設金州廳。明清時稱"三山海口"、"青泥洼口"。
1500年~2000年
1897年,沙俄設計師揣著法國巴黎的城建圖紙來到了大連,想在這里再建立一個以廣場為主的城市,并且給他起名"達爾尼",意思是"遙遠的城市",一個遠離俄國首都的地方。1905年(明治38年),日本人占領了這個城市,把"達爾尼"改為"大連"。日本國關東州大連市,誕生于明治時代,歷經于大正時代,滅亡于昭和時代。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大連根據雅爾塔條約國際化,蘇軍進駐。1955年蘇軍將旅大轉交中華人民共和國管理至今。
2000年~
2011年8月14日發生了在大連的民眾抗議對二甲苯(化工業簡寫PX)化學工程項目的公民抗議運動。日本媒體報道大約一萬兩千人參與了示威,為四六事件后中國北方最大規模的抗議示威,參與人數已突破中國近年來相似事件的規模。該事件促使中共大連和大連市人民政府于當天作出將福佳大化PX項目立即停產并搬遷的決定。示威當晚派出大量武警驅散示威民眾。
大連簡介
大連,別稱濱城,舊名達里尼、青泥洼、大賚(大海的意思)。位于遼東半島南端,地處黃渤海之濱,背依中國東北腹地,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是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經濟、貿易、港口、工業、旅游城市。
大連歷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祖先就開發了大連,1899年開始稱大連。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對大連地區進行了侵擾。作為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主要戰場,大連在近代史上曾遭受兩次大的戰爭劫,淪為俄、日殖民地近半個世紀。
大連環境絕佳,有"東北之窗"" 北方明珠 ""浪漫之都"之稱,是中國東北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最大的港口城市;先后獲得國際花園城市、中國最佳旅游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等榮譽。
大連是世界經濟論壇(WEF)夏季達沃斯的常駐舉辦城市,擁有中國最大的農產品期貨交易所,全球第二大大豆期貨市場:大連商品交易所。2014年6月,中國第十個國家級新區大連金普新區正式設立。
看了大連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