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的歷史簡介
大炮是指一種歷史悠久的重型攻擊武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炮的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大炮的歷史簡介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簡介已使用一種拋射武器──礮(pào ㄆㄠˋ)。戰國后期秦軍首攻韓國鄭城使用石炮遠射城樓,打得磚碎石高射炮滾,接著又使用松木為彈的火炮,火焰沖天。至遲10世紀火藥用于軍事后,礮便用來拋射火藥包、火藥彈。在12世紀30年代,宋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火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制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這種身管射擊火器的出現,對近代火炮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
滑膛火炮最遲在元代出現。元代時中國已經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銃。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元代至順三年(1332)制造的青銅鑄炮,重6.94千克,長35.3厘米,炮口直徑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順三年二月吉日 綏邊討寇軍 第叁佰號馬山”等銘文。炮的尾部有兩個方孔,可裝耳軸。中國明朝政府設有“兵仗”、“軍器”二局,分造火器,僅在正德到嘉靖年間(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達數十種。“虎蹲炮”用鐵爪限制后坐,射擊時后坐不過五寸(約15.55厘米),能裝小鉛彈百個以上。“攻戎炮”裝在車上發射,便于騾馬挽曳,用鐵錨限制后坐。“無敵大炮”重千斤(約596.82千克),裝在車上,能裝鐵子500個,擊寬二十余丈(約62.2米)。“毒火飛炮”、 “飛摧炸炮”能發射爆炸彈。這種炮彈為鐵鑄空心體,內裝火藥及其他藥劑,并裝有將藥線安放在竹管內的引信。發射時將彈丸裝入炮管,先點燃引信,后點燃炮管內發射藥,彈丸到達目標后爆炸。
中國的火藥和火器西傳以后,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14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制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16世紀前期,意大利數學家N.F.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射角發射時射程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16世紀中葉,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種大口徑短管炮)。還采用了前車,便于快速行動和通過起伏地。16世紀末,出現了將子彈或金屬碎片裝在鐵筒內制成的霰彈,用于殺傷人馬。1600年前后,一些國家開始用藥包式發射藥,提高了發射速度和射擊精度。17世紀,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和英國物理學家I.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位期間(1611~1632),采取減輕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標準化的辦法,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藥的管子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藥,簡化了瞄準和裝填過程。17世紀末,歐洲大多數國家使用了榴彈炮。
18世紀中葉,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國炮兵總監 J·-B·V·de格里博弗爾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機動性和推動火炮的標準化。英、法等國經多次試驗,統一了火炮口徑,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屬重量比例更為恰當;還出現了用來測定炮彈初速的彈道擺。19世紀初,英國采用了榴霰彈,并用空炸引信保證榴霰彈適時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大炮的歷史線膛炮的采用
從火炮出現到19世紀中葉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裝炮,發射實心球彈,部分火炮發射球形爆炸彈、霰彈和榴霰彈。最初的線膛炮是直膛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前裝彈丸方便。這種火炮發射速度慢,射擊精度低,射程近。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紀初歐洲許多國家進行了線膛炮的試驗。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制成了螺旋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螺旋膛線使彈丸旋轉,飛行穩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擊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線膛炮出現的同時,炮閂得到改善,火炮實現了后裝,發射速度明顯提高。線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至今線膛炮身還被廣泛使用?;排谏韯t為迫擊炮等繼續使用。
大炮的歷史反后坐裝置的創制
19世紀末期前,炮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性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紀末期出現了反后坐裝置,炮身通過它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1897年,法國制造了裝有反后坐裝置(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機)的75毫米野炮,后為各國所仿效。彈性炮架火炮發射時,因反后坐裝置的緩沖,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發射速度得到提高。彈性炮架的采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火炮結構趨于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19世紀末期,相繼采用纏絲炮身、筒緊炮身、強度較高的炮鋼和無煙火藥,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藥和復合引信,增大彈丸重量,提高了榴彈的破片殺傷力。20世紀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為6500米,105毫米榴彈炮射程為6000米,150毫米榴彈炮射程為7000米,150毫米加農炮射程為10000米。火炮還廣泛采用了周視瞄準鏡、測角器和引信裝定機。
大炮的歷史專用火炮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對隱蔽目標和機槍陣地射擊,廣泛使用了迫擊炮和小口徑平射炮。為了對付空中目標,廣泛使用了高射炮。飛機上開始裝設航空機關炮。隨著坦克的使用,出現坦克炮。機械牽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現,對提高炮兵的機動性有重要的影響。騾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當時交戰國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徑火炮外,還重視大口徑遠射程火炮的發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彈炮和220~240毫米加農炮。法國1917年式220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22公里。德國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彈炮,炮彈重1200千克,最大射程9300米。許多國家還采用過在鐵道上運動和發射的鐵道炮。
20世紀30年代,火炮性能進一步改善。通過改進彈藥、 增大射角、 加長身管等途徑增大了射程。輕榴彈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彈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農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閂和裝填機構的性能,提高了發射速度。采用開架式大架,普遍實行機械牽引,減輕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緊炮身和活動身管炮身,以解決炮身強度不夠和壽命短的問題。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時間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徑和直射距離不斷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于飛機提高了飛行高度,出現了大口徑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達在內的火控系統。由于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成了軍隊的主要威脅,出現了無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大炮的歷史現狀和展望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藝的改進,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機動性各方面都有明顯提高。在增大火炮射程方面,主要采用高能發射藥,加大裝藥量,加長身管,增大膛壓,提高初速,相應采用自緊炮身以及發展新彈種(如底凹彈、底部噴氣彈、火箭增程彈和棗核彈)等。105毫米榴彈炮射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11~12公里增大到15~17公里,155毫米榴彈炮射程從14~15公里增大到30公里以上,有的達40余公里。在增大火炮射速方面,采用半自動炮閂,液壓傳動瞄準機構,可燃藥筒和全自動裝填機構等。瑞典FH77-A式155毫米榴彈炮,最大發射速度3發/6~8秒。美M204式105毫米榴彈炮利用前沖原理縮短后坐量,后坐時間由2.5秒降為1.4秒,后坐距離由1184毫米降至430毫米。在提高彈丸威力方面,采用增大彈體強度,減薄彈體壁厚,增大炸藥裝填量等措施,并改裝高能炸藥和采用預制破片彈等。美105毫米榴彈的殺傷效果,相當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55毫米榴彈。在提高火炮機動性方面,許多國家采取新結構、新原理、新材料等以減輕火炮重量,并重視發展新型自行火炮。美M102式105毫米榴彈炮,上架、下架和大架合一,高低機與平衡機合一,采用鳥胸骨閉架式大架和迫擊炮座盤,簡化了結構,改善了受力條件,除后坐部分為鋼制件外,其余大多為鋁制件?;鹋谥亓坑稍瓉淼?260千克減到1400千克。美M204式 105毫米榴彈炮利用前沖原理,重量由原來的2260千克減到2027千克。美M109A1式 155毫米自行榴彈炮,采用專用鋁合金車體,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好;采用密閉式旋轉炮塔,具有浮渡能力;采用液壓大炮的歷史式駐鋤,方向射界為360°。瑞典的FH77式155毫米榴彈炮和英國、 聯邦德國、意大利聯合研制的FH70式155毫米榴彈炮,均附有輔助推進裝置,進一步提高了火炮的機動能力。蘇Д-30式122毫米榴彈炮采用具有360°方向射界的炮架,提高了火炮的火力機動性。
為了提高炮身壽命,許多國家采用電渣重熔等精煉工藝,以提高炮身鋼的機械性能和抗熱裂紋能力。自緊技術的采用,提高了炮身的有效強度和疲勞壽命。炮膛表面鍍鉻,改善了炮膛的熱耐磨性能。使用高能量低燒蝕發射藥或新型緩蝕添加劑,減輕了炮膛燒蝕。聯邦德國 120毫米坦克炮采用滑膛炮身并經自緊和炮膛鍍鉻處理,雖然初速為1330米/秒,膛壓為5.4×105千帕,炮身壽命仍達1000發。
為了提高炮兵火力的適應性,火炮除配有普通榴彈、破甲彈、穿甲彈、照明彈和煙幕彈外,還配有各種遠程榴彈、反坦克布雷彈、反坦克子母彈、末段制導炮彈以及化學炮彈、核彈(見核武器)等,使火炮能壓制和摧毀從幾百米到幾萬米距離內的多種目標。
火炮將進一步提高初速、射速,增大射程,延長使用壽命,提高射擊精度,改善機動性,采用新彈種以增大威力,增強反裝甲能力,并與偵察系統和射擊指揮系統聯成整體,以進一步提高反應能力。
看了大炮的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