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繡起源什么朝代
汴繡是漢族傳統(tǒng)刺繡工藝之一,歷史悠久,素有“國寶”之稱。汴繡繼承和發(fā)展了宋代閨繡特色,以繡工精致,針法細密,色彩明快,格調高雅而著稱。那么汴繡起源什么朝代?
汴繡起源于宋代(960-1127) ,當時開封作為北宋的國都,稱作“汴梁”也作“汴京”,是當時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而刺繡在北宋年間是手工業(yè)中一個重要行業(yè),所以當時稱作“宮廷繡”的刺繡,因開封古時稱汴梁城,所以就有了汴繡之稱,汴繡與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合稱為中國五大名繡。
張擇端一幅《清明上河圖》畢現了北宋年間都城開封昔日的風采:市井、橋畔、街巷、阡陌,商賈云集,摩肩接踵,熱鬧非凡......,在商品經濟大發(fā)展的北宋,刺繡業(yè)在手工業(yè)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把汴繡亦稱宋繡。宋繡在中國刺繡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在實用品和欣賞品上都有輝煌的成就。上承古代刺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下開明清刺繡高度發(fā)展的先河,作為北宋都城開封的刺繡,以其地位的優(yōu)越和人才的集中,無疑是宋繡的冠冕。據記載: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皇宮設有“文繡院”,聚集三百多名繡女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刺繡服飾和繡畫,所以宋繡亦被譽為“宮廷繡”或“官繡”。當時皇帝的龍袍,官員的朝服、烏紗帽、朝靴皆為宋繡精品。崇寧四年(1105年),開封城中一所以刺繡為專業(yè)的“大學”——文繡院誕生了。當年,各路選聘的善繡工匠入文繡院授藝,300名繡女云集京師,龍飛鳳舞, 宋時開封,刺繡之花可以說開遍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人杰地靈的古都又涌現出民間刺繡人才——“百姓繡戶”。
汴繡,即宋繡,歷史悠久,素有“國寶”之稱。它繼承了宋繡的題材、工藝特點,借鑒了蘇繡、湘繡等姊妹繡藝的長處,吸收了河南民間刺繡的鄉(xiāng)土風味,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新了大量針法。既長于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又善于山水圖景,刻畫人物形象細致傳神。繡品既有蘇繡雅潔活潑的風格,又有湘繡明快豪放的特點,從而形成了“汴繡”繡工精致細膩、色彩古樸典雅、層次分明、形象逼真的特色。《東京夢華錄》稱它為“金碧相射,錦繡交輝”。
起源發(fā)展
北宋,商品經濟大發(fā)展,刺繡成了手工業(yè)中一個重要的行業(yè)。當時,刺繡行業(yè)與其他手工業(yè)一樣,分為官營和私營兩類。手工業(yè)中著名的絲織,刺繡業(yè)由政府中少府監(jiān)掌管。
在北宋初年,天下大定,百業(yè)俱興。在平定后蜀時,得錦工200人,太祖乾德五年 (967年)在京師東京設立了綾錦院來安置他們進行生產。以后,又不斷在綾錦院中增加一些浙江、四川、湖州的綾錦工人。這些我國古代著名絲織業(yè)發(fā)達地區(qū)的優(yōu)秀匠人聚于京師,使東京官營絲織業(yè)如虎添翼。綾錦院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工匠人數日益增加,到太宗末、真宗初,已發(fā)展成手工業(yè)作坊。綾錦院高手云集,產品專供皇室貴族官僚顯要享用,也供軍隊消費和歲時賜予。正因如此,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非常重視綾錦院的生產,太宗曾親自到綾錦院“命近臣從觀織室機杼”。
京師開封,有著實力雄厚、規(guī)模宏大的官營紡織印染業(yè)。宋初,官辦的裁造院設在利紅坊,后遷到延康坊.《宋會要·職官》二九之八《裁造院》中載:“掌裁制衣服,以供邦國之用。初:左藏庫有縫造針工給裁縫之役”。載:刺繡,而官工不足,往往求索于民間。應運而生的文繡院,在宋代刺繡史上更是重要的一筆.文繡院成為末官辦繡業(yè)的代表而載人史冊。
文繡院的誕生,記載在《宋會要·職官》二九之八《文繡院》中:
常寧三年(1104年),“試殿中少監(jiān)張康白言: 今朝廷自乘輿服御至于賓客祭祀用繡,皆有定式,而有司無篡繡之工,每遇造作皆委之間巷市井婦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焉。令鍛煉織、紉縫之事,皆各有院,院各有工,而于繡獨無,欲乞置繡院一所,招刺繡300人,仍下諸路選擇善繡人,以為工師,侯教習有成,優(yōu)與酬獎,詔依,仍以文繡院為名”。
祟寧四年(1105年),開封城中一所以刺繡為專業(yè)的“大學”誕生了。文繡院的成立,那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刺繡史上也是功不可沒的!如條條江河匯人大海,各路選聘善繡工匠人文繡院授藝,這無疑使全國刺繡工藝得到一次大交流,大融合。文繡院的成立,標志著宋代刺繡又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遙想當年,300繡女云集京師,一起切磋技藝,十指翻動,龍飛鳳舞,繡線長長,繡作恢弘,是何等的壯觀,何等的五彩繽紛。
徽宗年間,又設了繡畫專科,使繡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繡工輩出。
宋代的刺繡在唐代宮廷繡和日用繡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fā)展,繡品生產遍布河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廣東等地,而開封的刺繡則體現了宮廷繡的最高水平。末代已有相應的繡品生產培訓、管理制度。優(yōu)秀的繡匠的高度集中,把宋繡推向了高潮。據《法密藏》記載“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絨一二絲,用針如發(fā),細者為之設備精妙,光彩奪目,山水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情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綽約的咳之態(tài),佳者較畫更甚。”當時的刺繡欣賞品已和名人書畫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刺繡工藝的特點,達到成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