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秉章的歷史評價是怎樣的
駱秉章(1793年-1867年),原名俊,37歲時改名秉章,字吁門,號儒齋,廣東花縣人,清后期封疆大吏。咸豐二年(1852年)夏,太平軍入湖南,駱秉章率清兵拼死抵抗,并令用炮轟擊,其事未平,被革職留任。那么駱秉章的歷史評價是怎樣的?
駱秉章的歷史評價:輕徭薄賦
1850年,年近六十的駱秉章被咸豐皇帝外放湖南,位居湖南巡撫,在太平軍起事之秋,他輕徭薄賦,善待子民,重用人才,興業除弊,內修政務,外御強敵,指揮若定,力挽狂瀾,成為湘軍和清廷的中流砥柱。無論是擔任湖南巡撫還是四川總督,駱秉章都大力整頓吏治。擔任湖南巡撫初始,他就彈劾行事魯莽的茶陵知州李光第、行為不檢的湖南揀發知州長惠等人,湖南官場風氣為之一新。在四川期間,駱秉章對不守軍紀、貪生怕死的將領給予嚴厲處罰,如參將尹士超不遵守命令,擅自行動,遭到處分;四川布政使祥奎收受賄賂,被駱秉章彈劾,革職查辦。駱秉章不但對轄區內的不良官吏嚴加治理、懲處,對其他省的問題官員同樣不留情面。甘肅提督陶茂林所轄部隊因軍餉遭到拖欠而嘩變,南下四川擾亂正常社會秩序。駱秉章十分氣憤,上書朝廷彈劾陶茂林。
整頓收到了積極的效果,他任職的湖南、四川兩地吏治清明,貪腐并非完全沒有,但較之其他地區大有改善。他不拘一格任用賢能,經他的舉薦,一批有才能、有抱負的官員得以快速升遷,如左宗棠、王鑫、胡林翼、劉蓉、蔣益澧、江忠源、蕭啟江、劉長佑等一大批精英人才,他們日后大多成為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滿清王朝的統治危機。
駱秉章還十分重視經濟發展,改善民生。駱秉章擔任湖南和四川地方大員時期,正是太平天國與清政府混戰期間。當時湖南水災頻發,造成糧食減產。為了充實政府的財政收入,不少地方政府要求農民繳納銀兩來代替糧食實物,這讓農民更加苦不堪言,只能拖欠糧食繳納,甚至引發暴動。
為了解決這一重要的民生問題,駱秉章核減錢漕,禁止貪官污吏和不法奸商從中牟利,設立專門稽查機構,選派廉潔士紳負責監督收繳漕糧,減輕地方政府和農民的壓力。那時,駱秉章還解決了湖南食鹽短缺難題。當時湖南70%的州縣都食用淮鹽,由于戰爭的破壞,官府又壟斷食鹽貿易,導致鹽十分貴。為了解民困,駱秉章在湖南增設鹽茶局,對民間鹽和茶葉的買賣加以管理,由官府疏通銷路,推動民間鹽茶貿易的發展。這不僅調動了民間自由貿易的積極性,解決了食鹽短缺、茶葉銷路不暢的問題,又通過征收鹽稅和茶稅,增加了政府收入,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在四川,駱秉章發現稅目繁多、稅費過重,于是命人詳細考察各地的稅收,防止貪官污吏私自增設稅種盤剝百姓。看到民眾因為連年遭遇戰亂和起義暴動而十分清貧,壓力巨大,駱秉章便奏請朝廷減輕四川賦稅。他對貧窮落后的城口、松潘、理番等23個州縣免于捐輸,而對田產豐厚的地主富農,則要求其多捐銀并給以封賞。
1853年,清政府為了解決財政緊張問題,大量印刷大數額紙幣,導致通貨膨脹,金融混亂。面對失控的局勢,駱秉章當機立斷,果斷終止執行朝廷錯誤的政策,堅決停止鑄造發行大錢,以八成制錢收繳大錢一千的比例回收已經發行的大錢,以此穩定了湖南的金融形勢。面對朝廷的錯誤能夠堅決抵制,這彰顯了駱秉章作為一代名臣“不唯上,只唯實”、堅持原則、愛民如子的可貴品質。
駱秉章的歷史評價:再世孔明
多年辛勞征戰使駱秉章眼疾加劇,駱秉章多次請辭回家,皇帝卻以駱秉章“老成碩望、調度有方”為由不予獲準,仍讓他“力疾視事”,僅賞以短假調理要求其繼續任職。同治六年(1867年)十一月駱秉章病逝于任上,終年74歲。駱秉章逝世消息一傳到民間,民眾自發罷市縞素,喪車所過,哀音相隨,連綿不斷。因悼念場面太過盛大,官府怕生出事端,因此加以限制,結果惹怒了百姓,差點鬧出一場風波,因此《清史稿》也評價說:“川民感其削平寇亂,出于水火,乃其歿,巷苦罷市,遺愛之深,世與漢諸葛亮,唐韋皋并稱”。諸葛亮作為三國時的蜀國丞相婦孺皆知,韋皋則是唐代名將,長期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治蜀長達二十余年。孔明與韋皋是四川民間口碑極佳的古代名臣,百姓把駱秉章比作諸葛亮和韋皋,足見駱秉章治川功德深入人心。駱秉章逝世后,湖南和四川民間均自發建起宗祠,供世人瞻仰和紀念。
駱秉章的歷史評價:廉潔奉公
駱秉章身為封疆大吏、湘軍統帥,為官領軍數十年,雖然軍功卓越,地位崇高,權傾一時,卻是一名兩袖清風、廉潔奉公的官員,加上他平日慷慨大方,樂善好施,經常接濟同僚和窮人,其清貧令人難以置信。在他死后,成都崇實問駱之侄治喪情形。其侄拿出駱秉章所有的家當,僅箱笥五六具。里面除官服外,其余衣服全是舊衣,其中還有粗布縫制的。余有銀子八百兩,每封都有藩司印花,證明全是官俸銀。崇實大為感動,最后奉旨賞銀五千兩治喪,其侄方才有能力扶柩回鄉。這在晚清政壇極為罕見,左宗棠也被稱為清官,還留下了二萬五千兩存款,李鴻章的遺產更達到了四千萬兩白銀的天文數字,而駱秉章只有八百兩。
駱秉章的歷史評價:治蜀平亂
1860年,駱秉章打著“治蜀平亂”的旗號,帶著著名的古文學家劉蓉和一支不足萬人的湘軍入川,接任四川總督。他到四川后與太平軍最為強悍的對手——翼王石達開部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決戰。1863年春,石達開主力在與湘軍激戰時被曾與之結盟的彝族土司出賣,遭受重創,在大渡河南岸被困了40多天,仍無法突圍,面臨英雄末路的絕境,迫不得已致函回應駱秉章的招降政策,坦陳“愿一人而自刎,全三軍以投安”,希望“宥我將士,請免誅戮”。駱秉章接受石達開的請求,同意“投誠免死”。于是,石達開義無反顧地走向了湘軍營帳,但是當6000余名太平軍將士集體放下武器后,駱秉章卻變卦了,他下令將200多名太平軍將領和2000余名石達開的親信士卒全部處死,其余4000多人盡數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