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歷史簡介概述
今天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關(guān)于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政權(quán)的王朝-西夏的故事。
西夏,簡稱夏,源于地名,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同時亦有河西之稱 ,是因位于中國地區(qū)的西北部,史稱西夏。
西夏歷史概述: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政權(quán)。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占據(jù)夏州(今陜北地區(qū)的橫山縣),封定難節(jié)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jù)相襲。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夏廷對內(nèi)大興儒學,提倡漢文化與技術(shù),廢行蕃禮,改用漢儀,對外常與宋遼兩國處于戰(zhàn)爭與議和的狀態(tài),國勢開始衰弱。
夏惠宗時宋朝正值王安石變法而國力增強,并在1071年由王韶于熙河之戰(zhàn)占領熙河路,對西夏右?guī)貐^(qū)造成威脅。西夏與宋朝貿(mào)易中斷使經(jīng)濟衰退,戰(zhàn)事頻繁又大耗國力。
夏崇宗時期,宋廷執(zhí)行“紹盛開邊”政策。1114年童貫經(jīng)略西夏,率領六路宋軍(包含永興、秦鳳兩路)伐夏。宋軍攻陷不少西夏堡壘。
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時西夏國勢大不如前。1115年金朝興起,三國鼎立的局面被破壞,遼朝、北宋先后被滅,西夏經(jīng)濟被金朝掌控。
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并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nèi)部也多次發(fā)生弒君、內(nèi)亂之事,經(jīng)濟也因戰(zhàn)爭而趨于崩潰。最后于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
發(fā)生在西夏的歷史事件:
1、割據(jù)夏州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黨項是羌族的一支,隋書上載“黨項羌者,三苗之后也”?!杜f唐書》載:“黨項羌……漢西羌之別種也。魏、晉之后,西墻微弱,或臣中國,或竄山野。自周氏滅宕昌(tàn chāng)、鄧至后,黨項始強。”
唐朝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黨項羌和吐谷渾經(jīng)常聯(lián)合起來對抗強大的吐蕃。唐高宗時,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失去依附的黨項羌請求內(nèi)附,被大唐安置于松州,后黨項羌逐步繁衍成數(shù)個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據(jù)今天的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等地。
唐開元年間,居于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的黨項羌非常恐懼四處劫殺的吐蕃軍隊,向唐玄宗求救,被遷至慶州 。安史之亂起后,郭子儀怕這些異族鬧事,建議唐代宗將當時在慶州的拓跋朝光部遷至銀州以北和夏州以東地區(qū),[21] 這一地區(qū)即是南北朝時匈奴人赫連勃勃的“大夏”舊地,當時稱為平夏,所以這部分黨項羌就成為平夏部,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時,黨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jié)度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 ,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國公成為當?shù)氐姆?zhèn)勢力。這部分黨項羌武裝也被稱為定難軍,其勢力范圍以夏州為中心,包括夏、綏、宥、銀四州[25] 廣大地區(qū)皆稱為拓跋氏的私人領地。
五代十國時期,不管中原是何人當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稱臣”,換來該地的統(tǒng)治地位和大量的賞賜。 在這段時期,西夏十分謹慎地處理著與后唐、后晉、后漢等沙陀政權(quán),與耶律阿保機于公元907年建立的遼國,以及與趙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的宋朝之間的錯綜復雜的外交關(guān)系。
經(jīng)過200多年建設,平夏地區(qū)非常富饒,以鄂爾多斯南部地斤澤地區(qū)為核心的肥美牧場,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為代表的農(nóng)業(yè)區(qū)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糧草,同時鄂爾多斯此時還盛產(chǎn)當時可當貨幣使用的上好青鹽,每年產(chǎn)量可達15000斛左右,因此平夏部黨項羌可以說是有兵有馬有糧有錢,天時地利人和均占,勢力逐步膨脹起來。不過一直以來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無非是甘愿當一方諸侯,宋太祖雖削奪藩鎮(zhèn)兵權(quán),但對西北少數(shù)民族依然寬宥,“許之世襲”。當夏州節(jié)度使李繼捧上臺后,情況有所變化。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趙光義削藩鎮(zhèn)的兵權(quán),把李氏親族一鍋端到京城,準備根除西北這一大盤盤踞勢力。李繼捧的族弟名叫李繼遷,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無異于蛟龍失水,再無翻盤可能。因此借故逃離,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時認為逃跑的小股匪幫沒什么能耐,折騰不起來,但李繼遷卻很有政治頭腦,連娶數(shù)位當?shù)睾缽姷呐畠鹤鳛槠捩?,一下子與地方首領成了親戚,勢力漸盛。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沖誘殺宋將曹光實,并占據(jù)銀州,攻破會州(甘肅靖遠),與宋鬧翻;又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出大軍包圍靈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軍擊夏,皆敗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陜西靖邊)、靜(陜西米脂)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繼遷率諸部落攻陷宋朝重鎮(zhèn)靈州,改名西平府,后又攻取西北重鎮(zhèn)涼州,截斷宋朝與西域的商道,截斷西域向宋朝的入貢,同時禁止西域諸部向宋朝賣馬,嚴重影響了宋朝的國防軍力建設。與吐蕃會盟時,李繼遷遭吐蕃人暗算,被勁弩射傷,后傷重而死,時年42歲。
2、興慶立國
李德明即位后,傾力向河西走廊發(fā)展,南擊吐蕃,西攻回鶻,大大拓展黨項羌族的生存空間,公元1019年,李德明選定懷遠鎮(zhèn)[30] 為都城,改名興州。他對外仍向宋、遼稱臣,對內(nèi)則完全是帝王氣派。
公元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 , 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32] 在其后幾年內(nèi)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guī)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chuàng)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并頒布禿發(fā)令。并派大軍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 、肅州三個戰(zhàn)略要地。這樣,元昊已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 、涼[36] 、瓜、沙、肅數(shù)州之地,即寧夏北部,甘肅小部,陜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nèi)蒙古部分地區(qū)。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宋廷上下極為憤怒,雙方關(guān)系正式破裂。此后數(shù)年,元昊相繼發(fā)動了三川口之戰(zhàn)、好水川之戰(zhàn)、麟府豐之戰(zhàn)、定川寨之戰(zhàn)等四大戰(zhàn)役,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shù)萬人。并在1044年,在河曲之戰(zhàn)中擊敗攜10萬精銳御駕親征的遼興宗。此時,西夏總兵力約50萬人。
3、外和內(nèi)憂
大敗宋遼之后,元昊不可一世,日益暴橫淫縱,甚至將兒子寧令哥的妻子納為妃子,1048年元宵節(jié),因奪妻之恨,元昊之子寧令哥揮刀,將其父元昊的鼻頭全部削掉,元昊痛極血盡而死,時年46歲。元昊子諒祚繼承大位,其死后又由子秉常即位,此時西夏政局內(nèi)部動蕩,宋神宗以為有機可趁,派兵五路攻夏,準備收復靈武。但敗多勝少,特別是靈州、永樂城兩戰(zhàn),損失士兵民夫達60余萬人,耗費軍費無計。
西夏方面國力也大虧。后女真崛起,西夏攻占宋朝定邊軍 ,并向金國稱臣。金朝皇帝在高興之余把此前占領的西夏故地樂州 、積石州 等河外諸州都賞賜給了西夏王乾順,西夏領土達到鼎峰。蒙古崛起后,一直視西夏為眼中釘 ,將其作為練兵場,不斷派兵襲擾突擊,演練部隊。
4、母黨專權(quán)
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時,夏廷對內(nèi)進一步鞏固統(tǒng)治,對外常與宋遼兩國處于戰(zhàn)爭與議和的狀態(tài)。夏毅宗繼位時年幼,由其母沒藏太后與沒藏訛龐專政。當時遼朝遼興宗再度攻打西夏,最后西夏向遼朝稱臣。沒藏太后荒淫好色,多次勾結(jié)外人,其中李守貴與吃多己多次爭寵。最后李守貴殺太后與吃多己,事后也被沒藏訛龐所殺。[43] 沒藏訛龐又將其女許配夏毅宗以控制小皇帝。公元1059年夏毅宗參與政事,沒藏訛龐密謀刺殺夏毅宗,后被夏帝誅殺全家。
親政后,夏毅宗娶協(xié)助他鏟除沒藏訛龐的梁氏,任用梁乙埋與景詢等人。對內(nèi)整治軍隊使地方軍政分立,文武官員互相牽制,提倡漢文化與技術(shù),廢行蕃禮,改用漢儀,并于公元1063年改姓為李。對外方面,與宋重新劃定邊界,恢復榷場,貿(mào)易正?;ν罗啻螒?zhàn)事,占領河湟與青海一帶,于公元1063年招撫西域城[44] 吐蕃首領禹藏花麻。夏毅宗的改革對以后各朝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然而于公元1066年與北宋作戰(zhàn)時受箭傷,兩年后去世,由其子7歲的李秉常即位,即夏惠宗。
由于夏惠宗年幼,由其母梁太后掌握大權(quán),形成了以梁太后與梁乙埋為首的母黨專權(quán)。母黨大力發(fā)展其勢力,提倡番禮,重用都羅尾與罔萌訛,排擠夏景宗的弟弟嵬名浪遇等反對派。公元1080年,夏惠宗最后在皇族嵬名氏的協(xié)助下得以親政。夏惠宗崇尚漢法,下令以漢禮藩儀,遭到梁太后為主的保守派極力反對。對此,夏惠宗想用大臣李清策的建議,將河南地區(qū)歸還宋朝,以利用宋朝削弱外戚勢力。不料機密泄漏,梁太后殺李清策,幽禁夏惠宗。梁太后此舉引來皇黨、仁多族的叛亂,連吐蕃禹藏花麻都向宋朝請求派兵攻打梁太后。此時宋朝正值宋神宗王安石變法而國力增強,并在公元1071年由王韶于熙河之戰(zhàn)占領熙河路,對西夏右?guī)貐^(qū)造成威脅。
公元1081年宋神宗聽從種諤建議,趁西夏內(nèi)亂之際,以李憲、種諤等五路大軍發(fā)動五路伐夏,目標興慶府。梁太后采取堅壁清野策略,襲擊糧道以粉碎五路宋軍,宋軍最后只奪下蘭州。隔年宋軍采取碉堡戰(zhàn)術(shù),派徐禧興建永樂城,步步壓縮西夏在橫山的軍事空間。梁太后趁永樂城新建之初,率30萬大軍包圍攻陷,宋軍慘敗,史稱永樂城之戰(zhàn)。西夏雖然多次擊潰宋軍,但與宋朝貿(mào)易中斷使經(jīng)濟衰退,戰(zhàn)事頻繁又大耗國力,人民不滿。梁太后與梁乙埋最后于公元1083年讓夏惠宗復位,以平和矛盾,然而夏惠宗依舊沒有掌握實權(quán)。梁乙埋去世后,政權(quán)轉(zhuǎn)由其子梁乞逋掌握。公元1086年夏惠宗在憂憤之下去世,由3歲兒子李乾順即位,即夏崇宗。
此時西夏政權(quán)又落入小梁太后及梁乞逋手中。宋朝宋哲宗時期,章惇執(zhí)政,派遣渭州知州章楶討伐西夏,章楶建議對西夏采取經(jīng)濟制裁與碉堡、潛攻耕作戰(zhàn),其后為了實踐這套戰(zhàn)術(shù),他在公元1096年于西邊的渭川修建平夏城與靈平砦,并且多次擊退進攻的西夏軍隊。
隔年宋軍攻入東邊的洪州、鹽州。公元1098年小梁太后偕同夏崇宗率領30萬大軍猛攻平夏城,遭到慘敗,大將嵬名阿埋與妹勒都逋均被擒,史稱平夏城之戰(zhàn)。其后殘兵敗將被章楶安排伏兵殲滅,小梁太后差點被俘,宋軍隨后興建西安州與天都寨,打通涇原路與熙河路,秦州變成內(nèi)地。宋朝控制橫山地區(qū)后,西夏處境日益艱困。其后的一段時間西夏與章楶交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公元1099年在遼朝遼道宗的周旋下,宋夏再度和談,西夏向宋朝請罪而終。西夏在母黨專權(quán)的十年里,梁乞逋依仗“梁氏一門二后”的威勢,連連發(fā)動與北宋和遼朝的戰(zhàn)爭,使西夏蒙受嚴重損失。他經(jīng)常在朝廷上向眾大臣夸耀自己的功勞,認為西夏連年出征,主要就是讓宋朝屈服,只有這樣才能使西夏獲得和平。
環(huán)慶之戰(zhàn)時,梁乞逋被小梁太后制止出征而懷恨在心。他意圖叛變,但是事機敗露。小梁太后命嵬名阿吳、仁多宗保與撒辰率兵逮捕處死。小梁太后親自專權(quán)后,為了加強對宋朝戰(zhàn)事,多次向遼朝請求援軍被拒。遼廷對小梁太后極度反感,認為遼夏戰(zhàn)爭是由她引起,而小梁太后因多次被拒也惡言相向。公元1099年夏崇宗親政在即,但“梁氏專恣,不許主國事”。遼朝遼道宗派使至西夏,用毒藥毒死小梁太后。至此長期的太后專政終止,西夏皇帝得以親政。
5、走向滅亡
漠北的克烈部與西夏十分友好,然而后來蒙古部在鐵木真的領導下兼并不少部落。公元1203年克烈部被鐵木真并吞,其領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兩年后,鐵木真率軍入侵西夏,掠奪西夏邊界城市而去。夏桓宗認為擊退外患,改興慶府名為中興府,取夏國中興之意,實際上西夏反而壟罩在蒙古的威脅之下。公元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即成吉思汗,后被尊稱元太祖。成吉思汗為了要攻滅敵國金朝,勢必要切斷金夏聯(lián)盟,所以西夏成為他的目標之一。
隔年夏襄宗奪位不久,成吉思汗率大軍攻破西夏要塞斡羅孩城(內(nèi)蒙古烏拉特中后旗西境),因各路夏軍奮力抵抗而擊退之。公元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鶻,河西地區(qū)也暴露在蒙古威脅之下。蒙古第三次征夏即自河西入侵,出黑水城,圍攻斡羅孩關(guān)口。夏襄宗派其子李承禎率軍抵抗失敗,夏將高逸被俘而死。蒙軍又攻陷西壁訛答守備的斡羅孩城,直逼中興府的最后防線克夷門。夏將嵬名令公率軍伏擊蒙軍,最后仍被蒙軍擊潰。中興府被蒙軍圍困,夏襄宗派使向金朝金帝完顏永濟求救,但是金帝拒絕,還以鄰國遭攻打為樂而坐視不救。最后夏襄宗納女請和,貢獻大量物資,并且附蒙伐金。
夏襄宗附蒙伐金后,對金朝進行長達十余年的戰(zhàn)爭,使雙方損失很大。國內(nèi)方面,西夏百姓十分貧困,經(jīng)濟生產(chǎn)受到破壞,軍隊衰弱,政治腐敗。夏襄宗本身也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公元1211年齊王李遵頊發(fā)動宮庭政變,廢夏襄宗自立為帝,即夏神宗,史書稱為狀元皇帝 。
夏神宗不顧國內(nèi)大臣反對,仍然堅持附蒙抗金,金宣宗也多次反擊之。此時西夏國內(nèi)社會經(jīng)濟凋蔽,民變不斷。公元1216年因為西夏因不肯幫助成吉思汗西征,次年成吉思汗率軍第四次進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興府,自己逃至西京靈州。最后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談才終戰(zhàn)。公元1223年由于夏神宗不愿做亡國之君,便讓位給太子李德旺,即夏獻宗。此時夏廷已經(jīng)認清蒙古將會滅亡西夏,夏獻宗決定采取聯(lián)金抗蒙的策略,趁成吉思汗西征時派使聯(lián)合漠北諸部落抗蒙,以便鞏固西夏北疆。
當時總管漢地的蒙將孛魯(木華黎之子)察覺西夏的意圖,于公元1224年率軍從東面攻入西夏,攻陷銀州,夏將塔海被俘。隔年成吉思汗得勝返國,同時率軍攻打沙洲。最后夏獻宗同意蒙軍條件投降,蒙古撤軍。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獻宗沒有履約為由,兵分東西向西夏夾攻,此即蒙古滅西夏之戰(zhàn)。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隊至兀剌孩城(內(nèi)蒙古烏拉特中后旗西)西進攻陷黑水城,又迂回進軍賀蘭山(寧夏銀川西北),擊潰夏將阿沙敢不,最后屯軍渾垂山(甘肅酒泉北)。西路軍由阿答赤率領,與忽都鐵穆兒、西夏降將昔里鈴部、察罕等人借道西州回鶻,陸續(xù)攻陷沙州、肅州與甘州。但在圍攻甘州時遭到守將和典也怯律頑強抵抗,最后成吉思汗親自攻陷,并且降服涼州守將斡扎簣投降。至此河西走廊全數(shù)淪陷。夏獻宗憂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繼位,即夏末帝 。
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軍穿越沙陀,進軍黃河九渡,攻占應理(寧夏中衛(wèi))。而后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圍靈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軍救援,雙方于凍結(jié)的黃河決戰(zhàn)。而后嵬名令公與守將廢太子李德任會合,最后城陷被殺。蒙軍包圍中興府,并且分兵南下攻陷積石州(青海循化)、西寧(青海西寧)等西夏領地,并駐夏六盤山。西夏只剩中興府,公元1227年夏末帝在中興府被圍半年后投降蒙古,西夏亡。成吉思汗此時已病死六盤山,但密不發(fā)喪,以免西夏反悔,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遺囑殺李睍。蒙軍攻陷中興府后展開屠殺,宮室、陵園付之一炬,后經(jīng)察罕勸諫而止,但城中人口已經(jīng)不多。
公元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西夏終于全部淪陷,蒙古兵還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盡皆破壞,以至于從明朝開始歷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獲得過多少有價值的物品。成吉思汗去世后,密不發(fā)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并入城安撫城內(nèi)軍民,城內(nèi)的軍民得以保全,西夏滅亡。
公元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五年,改中興府為寧夏路,寧夏者,夏地安寧也!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當蒙古鐵騎進侵西夏,大肆蹂躪的時候,西夏居民向境外逃走,他們向著中國而去,經(jīng)過數(shù)千里跋涉,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即今康定縣拆多山以西,雅礱江以東,乾寧縣以南,九龍縣以北的地區(qū))定居下來,建立了一個小政權(quán),至今在本地的藏族居民中留下傳說,他們把這個小小政權(quán)的首領叫做‘西吳王’,實際也就是‘西夏王’的稱號。這個小政權(quán)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被徹底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