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龐統法正誰厲害
三國時期,龐統法正若不死,蜀國輪不到諸葛亮掌權?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諸葛亮龐統法正誰厲害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諸葛亮龐統法正誰厲害:
劉備手下可以稱得上名字的文臣便只有諸葛亮,龐統,法正三位,諸葛亮在以往的形象中是足智多謀,料事如神,而龐統也是一般,只是死得較早,沒有諸葛亮那么出彩,而法正其人,一般人的印象可能不深,但是在蜀國的歷史中,法正也是重臣一名。諸葛亮的事跡大家都耳熟能詳,這里也不多說。龐統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劉備領了荊州牧之后,龐統來投,卻只讓他做了個縣令,后來還被免官,魯肅和諸葛亮為他說了好話之后,劉備才肯真正地認識這位才士,讓他和諸葛亮一樣做了軍師中郎將,并且隨劉備入蜀,中途中箭而死,死時36歲。法正一開始在劉璋手下做事,后來去出使和劉備交好,見了劉備之后為劉備的英雄之氣所折服,轉而為劉備做事,里應外合幫助劉備奪取益州,后來作為謀士幫劉備打下漢中,功勛卓越。
自從《品三國》之后,諸葛亮從很多人心中都走下神壇,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忠心老臣,甚至于很多人質疑諸葛亮的能力,認為龐統,法正都比諸葛亮要強,而且如果他倆不死,劉備在托孤之時的大臣可能就不會是諸葛亮,蜀國后期的掌政之人也就不會是諸葛亮!果真如此?
一,分析一下三位能臣的職位,功績,能力以及其各自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1,如果我們僅僅以結果來看三位的影響,那么諸葛亮毫無疑問是第一位的,諸葛亮幫劉備謀分天下,而后又經營蜀國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份堅持和忠誠是無可否認的;而法正以其謀益州,漢中,為劉備征戰出謀劃策,功勞也是非常的大,應該排在第二位;龐統為劉備打消取益州的疑慮,并多次獻良策取益州,是幫助劉備取得益州的第一謀臣,但是中途意外而死,便不能與前兩位相比了,所以龐統只能排在第三位。按照結果來排的話,只能說諸葛亮占了活得久的優勢,并不能說明能力,也不能說明他在劉備心中的就是第一文臣。
2,從能力上來分析三位,諸葛亮善治理,治政治軍都是一流,并且能夠依據形勢,制定相應的政策。入蜀前劉璋太過泛濫的仁政,使得益州雖然和平穩定,但人人不感劉璋仁德之恩,反覺其暗弱,投降劉備的人很多,歡迎劉備的人也很多,所以入蜀后諸葛亮制定相對嚴苛的刑罰制度,目的就是要益州的官僚士民都有約束標準,不能像之前那般散漫。諸葛亮治軍也是嚴明有法度,治下的軍隊整齊嚴明,紀律性很強,斬馬謖一事諸葛亮不庇親信,軍紀肅然。
所以,諸葛亮在管理上是一位天才,其軍事能力也是很強,前面的文章也有分析,但是并沒有真正地施展開來;而龐統其能力較孔明而言略有不同,龐統善謀略,龐統為劉備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開劉備入蜀的疑慮,劉備怕取了益州會失信于天下,龐統就說了:“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后,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雖然這有點強詞奪理,但是劉備還真聽從了龐統的勸說,當時入蜀是大勢所趨,但是孔明等人都沒有能為劉備解開這個心結,龐統做到了,所以龐統對劉備心里的想法抓得很準,這也與他之前喜歡評價別人相呼應,識人能力強。
而后入蜀,龐統曾勸劉備在宴會之時拿下劉璋,這樣益州就輕而易舉地拿下,不用興刀兵之苦,劉備感覺這樣不符合他之前樹立的形象,因此拒絕,后來龐統又連獻上中下三策以取益州,劉備納其中策,終降服劉璋。龐統在歷史上的形象比諸葛亮應該更有謀略,比諸葛亮性格也灑脫活潑一點;法正則是龐統之后,劉備的參謀長,法正在取益州時,幫劉備輔助性地出謀劃策,而且給劉璋寫了一封勸降信,一定程度上幫助劉備和平地解決了沖突。
龐統死后,法正成了主要謀臣,勸說劉備抓住時機,拿下漢中,并作為臨陣軍師,謀略得當。從能力上來分析,三人各有千秋,不分上下。但是我個人認為,龐統,法正善于奇謀,這種在戰爭時期是很有用的,但是對于國家來說,更多地是整體的協調,諸葛亮為大才,龐統諸葛亮為偏才。
3,從職位上來看,諸葛亮在荊州時和龐統是正副軍師中郎將,所以諸葛亮一直在龐統之上。進益州之后,諸葛亮為軍師,屬左府事,而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從這里表面上看,法正好像官職多一點,軍師和揚武都是屬于雜號,沒有比較性,蜀郡太守,這一個職位是益州地區的最高長官,而諸葛亮雖然沒有名義上的官職,但是有個屬左府事的職務,這個職務表面上沒有官階,但是實際上左府中的大小事務都是諸葛亮來處理,這個可就大了,也就是說劉備如果出征在外,益荊二州諸葛亮才是實際的最高長官。
而且《三國志》法正傳中有一段記載: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有人打法正的小報告,是跟誰打的,是跟諸葛亮打的,也就是說法正當時功勞權力很大,有點肆意妄為了,引起很多人不滿,別人想到能打壓法正的,也只有諸葛亮了,而諸葛亮選擇的是寬容大度,也有人說是忌憚法正,法正此時是劉備跟前的紅人,雖然諸葛亮地位很高,但是也不能與法正爭鋒。但是至少在職位上,諸葛亮是在法正之上的。從職位來比,諸葛亮第一,法正次之,龐統居末。
4,三人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怎樣?龐統一開始見劉備,劉備只是讓他當了個縣令,所以劉備起初對龐統的印象并不好,有人說龐統太丑,這個也是屬于猜測,我想應該是劉備沒有給龐統機會與其會談,不然不會出現后來的“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而相識之后,龐統馬上就作為諸葛亮之后的第二謀臣,劉備也很器重他,入蜀之戰,全由龐統謀劃,龐統死后,“先主痛惜,言則流涕”。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之后,好像動靜不太大,赤壁之戰聯吳抗曹,然后就是“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劉備打益州,諸葛亮先是與關羽一起守荊州,后來人手不夠,讓諸葛亮帶兵來幫忙。
平定益州,也只是說以諸葛亮為股肱。諸葛亮在這段時間,可以說是非常平穩,只是一步一步地幫著劉備做事,沒有閃光之處。但是在劉備心中,諸葛亮依然是股肱之臣,可以看出,雖然諸葛亮沒有法正,龐統搶眼,但是諸葛亮依然是劉備心中最重要的文臣骨干。而法正似乎一出場就是大功不斷,劉備跟前最紅的人,連諸葛亮也比不上他閃光。而且法正死后有謚號,這是劉備在世之時唯一一個有謚號的大臣,連關羽,張飛都沒有這種待遇,可見法正是有多受寵。所以,如果說劉備最喜歡誰,那非法正莫屬,龐統諸葛亮只能排其后,但是劉備不是昏庸之君,喜歡不等于就要把所有的事情交給他,諸葛亮的核心地位,在劉備心里是不會變的。所以在地位上,諸葛亮還是第一,法正第二,龐統最后。
所以從以上幾點分析之后,我們發現,龐統法正與諸葛亮的地位來說還是沒法比,若龐統法正能和諸葛亮一樣一直活那么久,龐統或許能和諸葛亮并駕齊驅,而法正最多就是得寵,對于蜀國的重要性來說,法正比不上諸葛亮、龐統。
二,為什么會有人說法正,龐統不死會超過諸葛亮?
說法正比諸葛亮強的,無非是因為以下兩點原因:一是法正劉備活著時候唯一見謚的人,二是諸葛亮曾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兩點體現出什么?1.在劉備生前受寵2.說話有用3.軍事謀略甚高。但是這幾點不能體現法正的能力和地位在諸葛亮之上,首先,這句話是諸葛亮說的,諸葛亮不可能表達自己不如法正這個意思,而是表達在勸諫劉備的方面,法正更有話語權,第二,諸葛亮說法正也許可以勸得住,即使勸不住,也可以出謀劃策,不至于傾危,但是這只能說明諸葛亮知道法正的話對劉備管用,而不是法正有多高明,另外法正謀略甚高,也許可以幫助劉備化險為夷!諸葛亮并不是說法正活著就一定勸得住,就一定能幫劉備贏得東征。也是無奈之下的嘆息而已!而說龐統比諸葛亮強的,恐怕就在于諸葛亮介紹龐統的時候說龐統之才十倍于己了吧,除了這句話,從別的地方說比諸葛亮強的,都是猜想而已。如果這句話當真那就是小孩子了。
三,若法正,龐統在世,劉備會托孤給誰?
實際歷史上劉備托孤給的是諸葛亮,李嚴。那么要是法正龐統不死,還會有諸葛亮李嚴什么事嗎?我認為,諸葛亮是全才,執政領軍樣樣精通,然而法正龐統相比于諸葛亮,治政的才能則毫無顯露,龐統不能說沒有,因為諸葛亮和魯肅說他非百里之才,那意思就是千里萬里之才,那么說明龐統也是有治政能力的,但是由于其半途夭折,我們不好判斷,而法正最凸顯地莫過于其奇計,連諸葛亮也佩服他的想法,不過不能曲解其中的意思,不是諸葛亮不善奇計,而是法正造詣更高,諸葛亮既然能和法正探討這些,那么如果諸葛亮一竅不通還探討個什么?而且諸葛亮的胸懷博大,處事謹慎,看的是蜀國的大局,他可以不在意法正一些事情上犯的錯誤,這是宰相之度,而法正卻會為自己的私人恩怨,與人報復,引得旁人不滿,這說明法正并不像諸葛亮那樣會協調整個朝局的關系,而且氣量狹小,怎能獨自擔當蜀國大業。
龐統的地位,也沒有想象的那么高,龐統和諸葛亮之前就相識,而且兩人并駕齊驅,時人認為是能力相當,來到劉備這里,龐統一直都是副于諸葛亮,所以龐統如果不死,反而地位有威脅的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諸葛亮一直抓著政治,而龐統生前一直擔任的是軍事參謀,如果龐統不死,謀主應該是龐統,法正最多是個副謀主,之后的漢中之戰的功勞可能會歸于龐統名下,那么法正又何來的受寵如此。所以三人若長久一般,托孤主臣必然還是諸葛亮,而副臣則看劉備是怎么考慮的了,若是一內一外,則必為龐統,若一荊一益,則必為法正。也許劉備會托給很多人,也說不定。
相關人物介紹:
龐統簡介: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遠,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劉備手下的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于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時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后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龐統自評:論王霸之馀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
陳壽: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于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司馬徽:①南州士之冠冕。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②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魯肅: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楊戲《季漢輔臣贊》:軍師美至,雅氣曄曄,致命明主,忠情發臆,惟此義宗,亡身報德。
諸葛亮: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習鑿齒:夫霸王者,必體仁義以為本,仗信順以為宗,一物不具,則其道乖矣。今劉備襲奪璋土,權以濟業,負信違情,德義俱愆,雖功由是隆,宜大傷其敗,譬斷手全軀,何樂之有?龐統懼斯言之泄宣,知其君之必悟,故眾中匡其失,而不脩常謙之道,矯然太當,盡其蹇諤之風。夫上失而能正,是有臣也,納勝而無執,是從理也;有臣則陛隆堂高,從理則群策畢舉;一言而三善兼明,暫諫而義彰百代,可謂達乎大體矣。若惜其小失而廢其大益,矜此過言,自絕遠讜,能成業濟務者,未之有也。臣松之以為謀襲劉璋,計雖出于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宴酣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云‘君臣俱失’,蓋分謗之言耳。習氏所論,雖大旨無乖,然推演之辭,近為流宕也。
袁宏:士元弘長,雅性內融。崇善愛物,觀始知終。喪亂備矣,勝涂未隆。先生標之,振起清風。綢繆哲后,無妄惟時。夙夜匪懈,義在緝熙。三略既陳,霸業已基。
裴松之:謀襲劉璋,計雖出于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酣宴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言”君臣皆失“,蓋分謗之言耳。
程公許:蜀將如關、張、龐統,吳將如周瑜、魯肅,志長命短,天下重惜之。而馬超、黃忠、趙云、費祎、呂蒙、程普、歩騭、甘寧輩皆智勇絕倫,足以當一面。
劉祁:已而諸豪割據,士大夫各欲擇主立功名,如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周瑜之徒,爭以智能自效。
方孝孺:然徽以孔明、龐統并稱,吾竊有疑焉。論者惜統早死,故功業不及孔明;余謂使統不死,終非孔明比也。孔明之學,庶乎王道;而統之言,皆矯詐功利之習。劉璋之迎昭烈,或說昭烈就取益州,昭烈恐失信于天下,統則請就其來迎而襲殺之;昭烈之不即從,所以堅益州之民服從之志,猶有王者之用心也;統獨切切焉欲奪璋之位,其器量何淺哉?王者患孚德不弘、道不洽,不患土狹民微也。
李光地:“龐士元論人才,不肯求全責備,這個心胸,便可以稱‘鳳雛’。”
法正簡介: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郿(今陜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末年謀士。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后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謚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謚號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謀,被陳壽稱贊為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曹操:"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諸葛亮:"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
楊戲:"翼侯良謀,料世興衰,委質于主,是訓是諮,暫思經算,睹事知機。"
陳壽:"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擬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孫盛:"正務眩惑之術,違貴尚之風,譬之郭隗,非其倫矣。"
陳普:"崎嶇放虎事方新,喜怒平生便見真。誰是孔明西道主,敢將東客罪西人。"
蔡東藩:張松、法正并為璋臣,璋可輔則輔之,不可輔則去之;必賣主而求榮,殊非人臣之道,松之受誅宜也!法正特幸而脫禍耳,是可為后世之不忠者戒焉。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東漢末期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青年時耕讀于南陽郡,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后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促成孫劉聯盟和建立蜀漢政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劉備死后,諸葛亮受封爵位武鄉侯,任蜀國丞相,輔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的實際領導者。先后五次率軍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時病逝于五丈原,追謚為忠武侯。后世常尊稱諸葛亮為武侯、諸葛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里忠臣與智者之代表。234年8月28日在五丈原逝世。
出生:公元181年農歷七月二十三
官職:丞相、領司隸校尉、益州牧、錄尚書事、假節
爵位:武鄉侯、武興王(東晉追封)謚曰忠武侯
先祖:諸葛豐(西漢司隸校尉)
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泰山郡丞)
母親:章氏
叔父:諸葛玄(豫章太守)
配偶:黃月英(黃碩)
同族:諸葛誕
兄弟:諸葛瑾(兄)、諸葛均(弟)
子女:諸葛瞻(長子),諸葛懷(幼子)、諸葛果(長女)、諸葛喬(養子,原諸葛瑾之子)
孫子:諸葛尚(瞻長子)、諸葛京(瞻次子)、諸葛質(瞻三子)、諸葛攀(養子之后,后因諸葛恪獲罪,滿門抄斬,故重歸諸葛瑾門下)
繼任者:蔣琬、費袆、姜維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人稱臥龍先生,與鳳雛先生龐統、徐庶等為摯友,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主公為昭烈皇帝劉備,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是中國傳統文化里忠臣與智者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