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立皇儲的趣事
朱元璋欲立朱棣為皇儲?實為其在史書上做手腳,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朱元璋立皇儲的趣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朱元璋立皇儲的趣事:
朱標死后,悲痛欲絕的朱元璋在大臣們的勸解之下,稍稍整理了一下情緒,就開始重新考慮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根據明成祖朱棣欽定的《明太祖實錄》記載:就在朱標太子死后的第三天,朱元璋在明皇宮的東角門召集朝中重臣,討論未來皇位繼承人的問題。
朱元璋說:“朕年事已高,太子朱標又不幸夭折,我大明遭此厄運,都是命中注定的。有句古話說得好:一個國家要是有年長的皇位繼承人的話,那是天下蒼生的福分啊。朕的第四子燕王朱棣賢明仁厚,英勇威猛,雄才大略。他在某些方面和朕很像,朕想立他為太子,諸位愛卿認為怎樣?”
朱元璋話音剛落,翰林學士劉三吾馬上應對說:“陛下所言極是,但是陛下要是立了燕王為太子,那么將燕王前面的兩個哥哥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放在什么位置了?”
朱元璋無法回答老臣劉三吾所提的問題,兀自傷心痛哭起來,重立太子之事也就此打住。
我們從朱元璋與劉三吾君臣的這段對話中來看,劉三吾的潛臺詞是在說,皇帝您要是跳過老二、老三,立老四為太子,這么做只會為自己的帝國帶來無窮盡的麻煩與危險。
朱元璋是何等聰明之人,當然能夠聽得出劉三吾這番話的弦外之音。他最終放棄了“立愛”的念頭,而采用最為穩當的君位繼承法嫡長子繼承制。
當然上面的事例是記錄在朱棣欽定的《明太祖實錄》中,其真實性是要大打折扣的。因為朱棣在起兵奪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后,為了證明自己奪位的合法性,在官修的史書上曾經做過大量的手腳。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么朱棣無疑將他的老子朱元璋當作了一個“政治白癡”。
要知道在朱標死的時候,朱棣前面的兩位皇兄朱樉和朱棡還是活蹦亂跳的,而且這兩個皇子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燈,即使朱元璋立好四弟為帝位繼承人,他們兄弟倆也絕對不會善罷甘休的。如果朱元璋立了朱棣為皇太子,那么在其百年以后,朱棣的那兩個也有資格入継大統的兄長肯定會兵戈相向。其他的諸子藩王暫且不說,就此“三王”已經先亂了。
一旦這種局面出現,就有可能會演變為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似的大劫難、大禍害,朱元璋苦心經營的大明江山就會變得岌岌可危,這是朱元璋最不愿意看見的一幕。
如果真是到了這種地步,朱元璋倒不如遵循最為安全的歷代通用的“嫡長子繼承制”,立太子之子為未來的帝國一把手,這樣也就名正言順,至少沒有為其他皇子藩王起兵作亂留下借口。這是朱元璋明智而又無奈的一種選擇,但絕對不算是一個錯誤的決策。
第三種:嫡長子繼承制:古代皇帝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生出的龍子龍孫可能多得連皇帝自己都記不住名字。要想在這些子孫中尋找未來的皇位繼承者,不能隨便抓鬮,必須得有規則,否則的話就有可能誘發皇子們之間骨肉相殘。
鑒于此,前任皇帝設計出了在立嫡無望的情況下立庶長子的規則,也就是在自己的所有孩子中立年齡最長的那個為太子。這種皇位繼承法則的優點在于繼承者的既定性,誰有好運氣最早來到這個世界上,誰將來就當這個家。因此相對于皇位繼承法,嫡長子繼承制可以杜絕皇位繼承所引發的禍端和危機,所以符合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權力訴求。但這并不意味著每朝每代都能很好地照此執行,恰恰相反,真正做好這種皇位繼承制的皇帝與朝代并不是太多,但在家國一體化的傳統社會里,暫時還找不到比這更好的皇位繼承法。所以說,在諸多的皇位繼承法中,最為安全的儲君方法應該是這種“嫡長子繼承制”。在這一點上,朱元璋有著更為清醒的認識。
為了確保皇權的和平過渡,朱元璋并不愿意冒險,他還是作出了最為理性的選擇。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朱元璋正式冊立了朱標太子的兒子朱允炆為未來的皇位繼承人。對于選擇嫡長子儲君法,朱元璋給出的解釋是:現在我開創的大明帝國及其一切章法都是要傳之后世的,如果我不遵守自定的祖制,將來子孫后代就會仿效,這就與確保大明長治久安的根本精神背道而馳,子孫后代的亂與治不僅與我立的祖制有關,而且與我是否率先按照祖制執行有著很大的關系。
朱元璋簡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后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后,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后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云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間,為了緩和尖銳、復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矛盾,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與此相適應,在法律思想上鑒于元末法紀縱弛導致的各種弊端。認為“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
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參與元末起義,并通過連年征戰,最終統一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大一統的明王朝。明太祖在位期間通過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勛)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維護皇權的體制,正是由于他的這些舉措,使得明朝276年時間內,沒有外戚專權或軍閥割據,黨爭現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黨爭”的禍亂。然而,他為鞏固君權,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后廢除丞相,令權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而臣下權力分散,進而導致明朝后來內臣宦官亂政的局面。
朱元璋出身貧寒,也沒有很高的文化,就是這樣一個人,后來竟成為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民間關于他的傳說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傳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