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的歷史淵源
祭灶是一項在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灶神是漢族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祭灶的歷史淵源,希望對你有用!
祭灶的歷史淵源
農歷臘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官"之語,和"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的對聯。這天或提前,家家戶戶都到街頭買回用玉米或小米專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獻祭灶,意為糊灶王爺嘴,免得上天瞎匯報。同時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罷的祭灶糖,一般都與炒玉茭攪在一起握成團子,分發給家里的小孩或大人吃。按傳統觀念,祭灶日為新年的前奏。延續流傳口訣是:二十一,送閨女;二十二,送小四;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灰刺(即打掃衛生);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趕集(也有叫小圪擠,即碾上碾米面的);二十八,握圪瘩(蒸年饃);二十九,打壺酒;三十,墻上貼上胖孩 ; 初一,撅的屁股作揖。
其實,祭灶的風俗由來已久。《禮記.月令》云:"祀灶之禮,設主于灶徑。"灶徑即灶邊承器之物,以土為之者。那時祀守被列為五祀之一。《戰國策趙策》云:"復滌偵謂衛君日:臣嘗夢見灶君,"唐羅隱送灶詩亦有"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見兩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禮,且歷代相沿成習。
春節的序曲是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在古代其地位僅次于中秋節,古時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來年全家平安。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祭灶日有詳盡描述:"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詩寫得真實細致饒有情趣,足見古代民風對祭灶的重視、食品的豐盈。
祭灶的傳說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夸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日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后,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廿三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聽他吩咐,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
有一天,他終于想出了個好點子。在臘月廿三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里,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以后,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和睦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后,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廿三夜里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此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廿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后,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實際上,不同地區還流傳著許多不同的傳說。還有一種說法是:灶王爺原來是一個富家子弟,姓張名禪,娶妻之后,生活過得十分美滿。誰知沒過幾年,張禪便心生邪念,他喜新厭舊,硬把自己好端端的結發妻子給休了。妻子無奈,只好另居他鄉艱難度日。從此,張禪不務正業,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不料一年冬天,張家突遭大火,把個偌大的家業燒得精光,而張禪的雙眼也被燒成了瞎子。面對如此慘狀,張禪只好四處乞討為生。一日,他討飯來到一家門首,好心的女主人見他可憐,便把他請到家中,做了好菜好飯招待他。言談之中,張禪發現這位女主人竟是自己休了的前妻,于是羞愧難當,便一頭撲進灶火里活活燒死。后來,玉皇大帝得知此事,覺得他是浪子回頭,還可利用,便封他為灶君,即灶王爺,讓他司察人間的功德善惡,并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回天庭去匯報一次人間的實情。豈知這位張禪,自當上灶君之后,仍是好吃懶做,不務正業。人們信不過他,害怕他上天之后胡言亂語,便在他上天之日,擺上糖瓜來祭奠他。祭祀時,先將"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貼在灶君像的兩側,用來提醒他多為百姓說好話,辦實事。至于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點,用來糊住他的嘴。當他嘗到糖瓜的甜味時,就要多說點好話,如果他想打小報告說壞話時,就讓糖瓜的粘性粘住他的嘴,讓他想說也張不開口。
而在河南漢族民間,多尊傳說中的泥匠張奎為灶神,其鍋臺壘得好,死后作了灶神。傳說"灶神司人間善惡,回好言,保來年免災"。河南漢族民間灶神之位多設在廚房的后墻上,灶神畫多為朱仙鎮木版印制。中為灶君夫婦,為玉宇天宮,印有當年歷法和農歷二十四節氣表,有幾龍治水,幾日得辛。中間是一聚寶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兩側還有雞犬六畜,稱"老灶爺牌位"。
傳說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個家中監察人們平時善惡的神,每年歲末回到天宮中向玉皇大帝奏報民情,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常用的灶神聯上也往往寫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類的字句。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所以俗語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之說。在歲末賣年畫的小攤上,也賣灶王爺的圖像,以便在"接灶"儀式中張貼。圖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中國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以示男女授受不親。也有的地方對灶王爺與灶王奶奶合祭的,便不存在這一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