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文明簡介
印加文明與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并稱為"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印加文明簡介
文明區域
印加文明與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并稱為"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具有殖民征服者和印加帝國王室成員雙重身份的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對16、17世紀西班牙征服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過程有著獨特的關照視角,并始終保持著對這場新舊文明沖突的矛盾立場!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區發展起來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響范圍北起哥倫比亞南部的安卡斯馬約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馬烏萊河,全長4800公里,東西最寬處500公里,總面積達9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0萬。大體說來,它包括了現今厄瓜多爾山區、秘魯山區部分,玻利維亞高原地區、半個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地區!
據最新考證,真正的印加文明范圍輻射了南美絕大部分地區,甚至包括拉美部分地區都發現印加文明時期的遺跡!
形成基礎
據考古學家的研究,上述這一廣大地區是美洲最早出現農業的地區,時間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區的居民已定居下來。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區已出現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發達的農業文化。已經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礎,并出現了階級和國家的最早形式。這標志文明開始形成。公元10世紀后半葉以后,中安第斯山區出現了各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兼并的局面。導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印加人統一中安第斯山區前的各種文化基礎!
印加文明的歷史發展
印加文明是因印加人統一中安第斯山區,建立印加帝國而得名的。印加人原是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中的一個部落,10世紀以后,他們逐步北遷,一路征戰,于1243年來到現今庫斯科,在瓦納卡里山上扎下營寨。據印加人的傳說,此時他們的首領是曼科·卡帕克。從曼科·卡帕克起,到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領阿塔瓦爾帕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殺害,印加國大約經歷了整整3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其間共傳12世、13王!
印加國本名叫“塔萬廷蘇龍”,意為四方之地,首都是庫斯科。全國按方位分為四大行政區,名叫:“蘇龍”,它們是:西北方位叫欽查蘇龍,包括厄瓜多爾、秘魯北部和中部;西南方位叫庫蒂蘇龍,包括秘魯南部和智利北部;東北方位叫安蒂蘇龍,包括東部森林和烏卡亞利河一帶;東南方位叫科亞蘇龍,面積最大,包括現今玻利維亞大部國土,阿根廷西北山區和半個智利!
“印加”一詞的本來含義是“首領”或“大王”的意思,是塔萬廷蘇龍的最高統治者。西班牙人到來后,簡單地以“印加”一詞指稱這個國家及其居民,至今已是約定俗成了!
印加帝國享有“美洲的羅馬”之稱,它以有一套完整的國家體系而聞名于世。印加國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奴隸主階級包括印加王、王室貴族、高級官吏和祭司。他們不從事生產勞動,過著奢侈的生活。印加王被稱為太陽之子、神的化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獨攬國家一切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印加王建立了以中央集權為中心的政治制度,他以斯科為中心,通過各級官吏,牢牢地控制著全國。除了政權機構外,印加奴隸主還擁有一支20萬人的訓練有素的常備軍隊,用其對外擴張,對內鎮壓反叛力量。印加帝國還建立了嚴厲的司法制度,用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印加王還采取了一些文化和經濟措施。例如,對于那些剛被征服的地區,強行推廣克丘亞語。再者,在全國大興道路和釋站建躍以庫斯科為中心,修建了條條道路通京城的交通網,以利于對邊遠地區的控制!
印加人原為印第安人中克丘亞人的一支,居住在秘魯南部高原,以狩獵為生。據傳其最早的統治者曼科·卡帕克于公元1000年左右(一說為1200年)率領部落從的的喀喀湖地區向北遷移,最后定居于庫斯科地區,并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張,占領整個庫斯科河谷。傳說印加在亡國前共歷12個統治者,15世紀初第八代王維拉科查(?~1437在位)時,印加人的勢力在安第斯山地區逐漸強大。第九代王帕查庫蒂(1438~1471在位)征服秘魯高原的大部 。其子托帕·印加·尤潘基(1471~1493在位)征服奇穆文化地區(今厄瓜多爾),后又擴張到秘魯南部沿海地區。十一代王瓦伊納·卡帕克(1493~1525在位)時 ,印加人征服整個安第斯地區,建立起強盛的國家,在他的統治下,帝國達到頂峰。1531年,瓦伊納·卡帕克死后,長子瓦斯卡爾與異母弟阿塔瓦爾帕為爭奪王位而發生內戰,雙方傷亡極大, 加之瘟疫流行,國家元氣大傷。1532年,西班牙殖民主義者F.皮薩羅侵入印加帝國,誘捕并處死國王阿塔瓦爾帕,立曼科·卡帕克二世為印加王。次年11月 ,占領首都庫斯科。1536年,曼科·卡帕克二世發動反對西班牙人的起義,1537年被鎮壓。但其他起義者的反侵略斗爭一直延續到1572年,至此印加帝國遂亡。
印加帝國最早期的擴張領土是由圖帕克·尤龐基開始的,他將印加帝國從不到二百萬平方公里的版圖,擴大到哥倫比亞的帕斯托,以及阿根廷的圖庫曼,以及智利的毛雷河邊。然而他的后嗣因爭奪皇位引起了許多內戰,導至印加帝國政治不安,提供了后來的西班牙殖民者有挑撥離間的機會。
印加文明的考古發現
根據考古發掘,當時印加帝國有青銅器皿和刀、鐮、斧等勞動工具,其冶煉鑄造技術相當精巧。印加人也有發達的農業灌溉系統,綿延的驛道,成熟的造酒工藝等。考古學家大都認為印加人的建筑技術、醫學、織布和染色技巧相當發達。
低地印加古城
按照印加歷史學家以前的定論,公元500-600年左右,印加人建造了以的的喀喀湖為中心的蒂瓦納科等巨大城市;公元1200年,建立了以庫斯科為首都的印加帝國;特別是在公元1438年第9代皇帝帕恰科奇登基后的百年間,建立起了北自哥倫比亞,南到智利的強大帝國。但是,1533年西班牙人皮薩羅率領士兵攻下庫斯科,生擒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印加帝國轉瞬間就被消滅。
自那以后的近400年間,人們幾乎遺忘了印加帝國的存在。直到1911年7月,美國考古學家海拉姆·賓厄姆在庫斯科市北邊發現巨大的山頂城市馬丘比丘的遺跡,才又重新喚起人們對印加文明的關注。
馬丘比丘遺址
馬丘比丘遺址是在海拔3800米的山頂上挖掘出來的,這里原有大約400間石造的住房,還有不少壯觀的宮殿與神廟。當時這里居住著2萬名印加人,他們從山頂到山腳開墾了無數的梯田。他們用來建神廟祭壇的巨石就有大約百噸重,另外還在山頂壘起了總重達數百噸的巨石,作太陽的日晷。
據此,以往的印加學者認為,印加人是不喜歡低地潮濕氣候的高原民族,所以才會在海拔34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帶建立城市。但是,1977年在南美玻利維亞的安第斯深山中發現的印加帝國最大城市伊斯坎瓦亞遺址,卻建在的的喀喀湖北部險峻的山岳地帶,確切說是建在海拔6000米的伊延普山和雷阿爾山脈之間深不可測的V字形峽谷的谷底一帶,海拔僅1600-1800米。那里是吸血蝙蝠和響尾蛇出沒的恐怖無人區。
谷底一帶共有95棟巨大的石造建筑物,它們錯落有致地分布在谷底和從峽谷伸出的石頭平臺上,最大的平臺高400米,寬300米,看上去十分宏偉、險峻。在石造建筑內,還發現了貯存食物或珍寶的地下室。整個遺址的面積約為13公頃,規模比馬丘比丘遺址還大。僅從已發現的家具和梯田就可看出,伊斯坎瓦亞曾經是擁有幾萬居民和數千士兵常駐的城堡型城市。
據推斷,伊斯坎瓦亞城位于印加帝國的最前方,它曾在防備亞馬孫地帶原住民的攻擊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