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服飾有什么變化
1840年以后進入近代,西洋文化侵透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方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fā)生潛在的變革。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國近代服飾有什么變化?
在中國近代史上,國人在接受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其社會生活方式也出現了西俗化的傾向。探析近代中國人的衣食住行變化,可以深入了解晚清城市社會生活方式的西俗化現象及其規(guī)律. 社會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西俗化;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被迫打開國門,開始被納入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中。由于中西方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西學東漸局面。在這一過程當中,“隨著條約口岸的開放”,西方人的社會生活方式作為西方文化的附生物也漸次傳入中國,國人開始接受這些“新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在中國形成了“西俗東漸”的現象,晚清時期的城市華人社會生活方式開始了西俗化。
當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先進。但是它作為在近代工業(yè)文明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畢竟在實質和內涵上比在農業(yè)社會文明和封建專制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生活方式要先進許多,因為“西方近現代民俗作為現代化的伴生物,比之中國傳統習俗更能適應現代社會”)。雖然西方社會生活方式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挫折和阻礙,但是,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方式還是不可避免地開始了西化的過程。 衣食住行,是反映一個民族或國家社會生活方式最為直接的窗口。而中國人生活方式西俗化的歷程也是首先從這里開始的。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服飾被認為是禮制大防,它的變化常常與更改正朔聯系在一起,足見其重要性。
在最初,中國人認為短衣窄袖的“夷服太覺不類”。但是,曾經崇尚寬袍大袖的國人很快就認識到西式服裝簡潔、靈活、方便的特點. 中國最早接受西式服裝的當屬廣東沿海地區(qū)和開放口岸的一些買辦和經常同洋人有生意往來的商人,他們最早模仿洋人們的穿著打扮。 一直到19世紀90年代以前,還只是少數獵奇者和洋務買辦們穿著西式服裝,這些人還被大眾視為叛逆。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時,隨著西方民主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和西方生活方式在中國認同程度的日益加深,國內剪辮易服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有人力主改穿西服,提出:“視西人之遍身結束,舉止生硬者,反覺文明。”在戊戌變法中倡導“與歐美同俗’,的康有為也主張改穿西服,并把西服附會成中國古代的服制:“夫西服未文,然衣制嚴肅,領袖潔白,衣長后社,乃孔子三統之一;大冠似箕,為漢世士夫之遺,革窟為楚靈王之制,短衣為齊桓之服。)資產階級革命派更是把改穿西服視為“可振工藝,可善外交,可以強兵,可以強種’, 的靈丹妙藥。這雖然體現了“全盤西化的盲目J陛”,卻也說明了當時人們對西式服裝已經有了一定的認可。20世紀初年,西式服裝開始廣為流 行,不僅一些大城市中的學生制服日漸洋化,就連一些窮鄉(xiāng)僻壤也不能免俗。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廣西梧州中學的學生就被允許“披洋衣揖孔孟”。
在近代,女式服裝的西化比男式更早。在鴉片戰(zhàn)爭前后,江南各省就流行“夷船’,舶來的女性衣飾,主要以花邊絲縷之類為主,俗稱為“鬼子欄桿”,女子服飾的西化也由此開始。1859年,剛到香港的英國人吟-411就“看到很多中國姑娘的天足上穿著歐式鞋,頭上包著鮮艷的曼徹斯特式的頭巾,作手帕形,對角折疊,在頗下打了一個結子,兩角整整齊齊的向兩邊伸出’。所以他驚奇地認為她們的“歐化癖是頗引人注目的’,”勸。更有史料說:“海上女界喜效夷裝,衣必袒胸露臂,褲必長不及膝,襪必長統,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華夷之間。在染歐化之滬人視之固覺時髦,然使驟入守舊派目中,其不詫為妖孽也希。n[$]( P248)這些追趕新潮的女士主要以妓女為主,她們敢于標新立異的勇氣使她們成了領導近代中國女性時裝潮流的先行者。到了19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開始流行顯示人體美的女性時裝,北京也有青年女學生“赤胸露臂,短袖青衣,云鬢高垂,皮鞋聳底”[9 ]( P30)。而且,當時不僅民間如此,甚至就連壁壘森嚴的皇宮也有女性穿西式服裝。據記載,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駐法國公使裕庚卸任回國時,與西式裝束的夫人和兩個女兒到頤和園接受慈禧太后的召見,他的兩個女兒更成為了慈禧的御前女官,凡遇外事活動,她們總是身著洋服,隨侍在慈禧左右。可見,當時的人們對西式服裝的接受力已經大為提高,以至于就連頑固派慈禧也能夠接受。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作為外套的西服開始日漸在城市居民之間流行,而且洋式襯衫、絨衣、針織衫、西褲、紗襪、膠鞋、皮鞋等也被國人日漸接受,人們服飾的西化程度得到了不斷的提高。
近代服飾變化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進入了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步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清末,大批青年出國訪問留學,受國外進步思想的影響,掀起剪辮易服的風潮。軍服也作了一些改革。本圖為改革后的近代軍服
近代服飾 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清末,大批青年出國訪問留學,受國外進步思想的影響,掀起剪辮易服的風潮。軍服也作了一些改革。本圖為改革后的近代軍服
近代服飾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進入了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步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fā)生變化。婦女發(fā)飾,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而不斷變化。男子的服裝主要有長袍、馬褂、中山裝、學生裝及西服等等。其中長袍、馬褂,為《服制》中規(guī)定的服飾,一般用于交際。本圖為穿馬褂、馬甲和長袍的男子。
近代服飾 自光緒末年至民國初年,曾經流行的發(fā)髻,有螺髻、包髻、連環(huán)髻、朝天髻、元寶髻、鮑魚髻、香瓜髻、空心髻、盤辮髻、面包髻、一字髻、東洋髻、墮馬髻、舞鳳髻、蝴蝶髻等等。年輕的婦女,除了梳髻以外,還有留一綹頭發(fā)覆于額上,俗稱“前劉海”。前劉海的樣式,也不完全一樣,有一字式、垂絲式、燕尾式等等。本圖為梳“燕尾式”前劉海的婦女
近代服飾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fā)生變化。出國留學的人很多,青年婦女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合體的旗袍,發(fā)式也有較大的變化。本圖為燙發(fā)婦女
近代服飾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進入了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步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旗袍源于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繡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穿旗裝時,梳旗髻、穿旗鞋。本圖為梳旗髻、穿老式旗袍的婦女
近代服飾 中國近代婦女服飾中最大的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旗袍本是滿族婦女喜愛的服裝,二十年代以后,漢族婦女也模仿穿著,并在原來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不斷改進,終于變成了中國婦女的主要服裝。旗袍之所以能夠贏得廣大婦女的普遍喜愛,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經濟便利;二是美觀適體。本圖為燙發(fā)、穿短袖旗袍及高跟鞋的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