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情況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簡稱中國近代兵工,是指中國近代用機器制造槍、炮、彈、藥等兵器的工業。它是中國近代用機器制造武器的中國近代軍事工業中最先建立的部分。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情況。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概況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始建于第二次 鴉片戰爭之后。晚清時期,清政府先后建立近代兵工廠29 個(其中3個主要制造和修理艦艇,兼造兵器),分布在沿海和內地的17個省。清政權結束時尚存15個。民國時期,近代兵器工業有了大的發展。清代延續下來的近代兵工廠、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新建的近代兵工廠、地方軍閥建立的近代兵工廠共計87個;兵器科研機構和兵工專門學校開始建立;作為中國近代兵器工業一部分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兵工于1931年誕生。抗日戰爭中,國民政府管轄的兵工廠和共產黨領導的兵工廠制造的兵器,分別供應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支撐著反抗日本侵略的持久戰爭,直到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解放戰爭中,國民政府管轄的近代兵工廠,除遷到臺灣的外,相繼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人民政府接管。被接管的兵工廠和人民兵工廠統一整合,成為新中國兵器工業的基礎。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建立背景
封建社會始終存在著人民群眾同封建主義的矛盾, 鴉片戰爭后又增加了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以太平軍為代表的農民起義被鎮壓下去后,外國侵略勢力對中國的侵略和侵略威脅加緊,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清朝的封建統治者根據形勢的變化,提出相應的對策。在太平軍勢力強大的時候,1861年1月,各國事務大臣恭親王 奕 䜣等人上奏說:“就今日之勢論之,發、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國壤地相接,有蠶食上國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國志在通商,暴虐無人理,不為限制則無以自立,肢體之患也。故滅發、捻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卷七十一)在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今南京)被清軍重重包圍的時候,1864年5月, 奕䜣等人上奏說:“現在江浙尚在用兵,托名學制以剿‘賊’,亦可不露痕跡,此誠不可失之機會也。
若于‘賊’平之后始籌學制,則洋匠雖貪重值而肯來,洋官必疑忌而阻撓,此又勢所必至者。是宜趁南省軍威大振,洋人樂于見長之時,將外洋各種機利火器實力講求,以期盡窺其中之秘,有事可以御侮,無事可以示威。”(《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二十五)農民起義被鎮壓下去后,外國的侵略威脅凸顯出來。1866年4月,同治皇帝發出上諭:“因思外國之生事與否,總視中國之能否自強為定準”,“應如何設法自強使中國日后有備無患,并如何設法預防俾各國目前不致生疑之處”,著官文(湖廣總督)、 曾國藩(兩江總督)等10個督撫專折密奏。(《洋務運動》(一)第15頁)再次表明“自強”是為了防御外國侵略。
早在1861年1月, 奕䜣等人就根據當時形勢向咸豐皇帝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強;自強之術,必先練兵。”(《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卷七十二)1862年,他們又向同治皇帝提出,“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把制造先進武器作為實現國家自強的第一步。1862年11月17日,同治皇帝發出上諭,要求各通商口岸,“認真學習洋人制造各項火器之法,務須得其密傳,能利攻剿,以為自強之計。”(《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十)從此開始了學習制造西方先進武器以求強的活動。這一活動稱為 自強運動,亦稱 洋務運動。上述清政府根據形勢采取的對策,都是在“自強”目標下進行的。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建成過程
清政府建立近代軍事工業是在外國的侵略和侵略威脅下被迫進行的。經過三個階段的建設,建成了中國近代軍事工業(包括近代兵器工業和近代艦艇工業)。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試辦階段
在沒有機器制造知識的情況下,1864年至1873年間,在海防和邊防地區摸索建立了 蘇州炮局、 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 天津機器局、 西安機器局、 福建機器局、天津行營制造局、 廣東機器局等8個近代兵工廠和近代艦艇制造廠。這些廠最初的規模都很小,能仿制簡單的兵器或艦艇。生產所需的機器和原材料幾乎全部購自外國。有的廠的生產技術主要依靠聘用的外國人。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倡辦階段
1874年5月,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臺灣番社被高山族人所殺,派兵進駐臺灣番社。清政府要求日本兵撤走,但日本兵就是不撤。清政府自度沒有實力把日本兵趕走,只得花50萬兩銀子將日本兵請走。這件事給清政府的打擊很大。同年11月, 奕 䜣等人上奏說,日本兵進駐臺灣,明明是它不對,但我們對付不了它,只得讓步了事。日本是個小國,我們都對付不了,西洋大國來侵犯,我們用什么來對付?因此,提出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6條措施意見,請交濱江、沿海各省的總督、巡撫、在一月內提出意見,再由在朝的大臣們商議處理。
同治皇帝批準這一奏議,開始了一次海防問題大討論。大討論歷時半年,收到意見書54份,統一了參加討論的總督、巡撫、、大臣對加強海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提出了許多加強軍事工業建設的意見和建議。海防問題大討論后,不僅濱江、沿海省份加強了軍事工業建設,內地省份也開始建立近代兵工廠。1884年中法戰爭前,擴建和調整了已建成的近代兵工廠,新建了烏龍山機器局、 湖南機器局、廣東軍火局、 山東機器局、 四川機器局、大沽船塢、吉林機器制造局、 金陵制造洋火藥局、 神機營機器局、浙江機器局、 云南機器局等11 個近代兵工廠,近代兵器工業粗具規模。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形成階段
1884年,爆發中法戰爭。云南邊境、福建海軍、福州船政局、臺灣遭到法軍的攻擊,損失很大。1894年,爆發中日戰爭(亦稱 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旅順、威海被日軍占領。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簽訂《 馬關條約》,向日本割讓臺灣、澎湖,給予巨額賠款和一些特權。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失敗后,清政府一再加強軍事工業建設。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前,已建成的主要兵工廠得到擴建,新建了臺灣機器局、 廣東制造槍彈廠、 湖北槍炮廠、陜西機器局、 河南機器局、 新疆機器局、 湖北鋼藥廠、山西機器局、 貴州機器局等9個近代兵工廠。奉天(今遼寧)、黑龍江、廣西、江西、湖南等省也準備建立近代兵工廠,但因經費困難,沒有建成。至此,先后共建近代兵工廠28個,外國常用的兵器能夠制造,機器、原材料、技術人才開始爭取自給。中國近代兵器工業初步形成。
1900年,英、美、日、俄、德、法、奧、意8國的聯軍攻占北京、天津和東北三省,燒毀了圓明園,毀壞了4個近代軍工廠。清政府被迫同入侵者簽訂《 辛丑條約》,向這些國家賠款銀4.5億兩,兩年內禁止向外國購買軍火和制造軍火的機器、材料。清政府的經濟崩潰,并且制造 武器的條件缺失,近代兵器工業進入凋敝狀態。1902年,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將被八國聯軍毀壞的北洋機器局的機器加以修理,并新購一批主要機器,在山東德州建立北洋機器制造局。晚清建立的近代兵工廠達到29個。 辛亥革命前夕存在的15個近代兵工廠中,江南制造局、湖北兵工鋼藥廠、廣東制造軍械廠、四川兵工廠、北洋機器制造局5個主要兵工廠的年生產能力為,炮150門、機槍120挺、步槍46500支、炮彈10.8萬發、槍彈6100萬發、無煙火藥216.5噸。( 金陵機器制造局在1910 年一度撤銷,未計其生產能力)中國的幅員遼闊,這么微小的兵器生產能力不足以供應國防的需要,而清朝末年的實際產量還不到生產能力的一半,可見晚清時期的國力十分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