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歷史基本
北元,是元朝后在漠北草原存在的地方性的蒙古族政權。大約在1369年到1430年期間,退出中原的元廷統治集團,在漠北的廣袤草地依然維持著自己的統治,并且堅持元朝的國號,史稱北元。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北元疆域地圖,希望對你有用!
北元疆域地圖圖片
北元歷史基本
北元(1368年-1402年),明徐達大軍攻陷大元帝國首都元大都后,退居蒙古高原的原元朝宗室的政權,因國號仍叫大元,以其地處塞北,故稱北元。明朝雖承認其獨立性,但否認其為元朝的繼承者。明人認為明興代元,元運已終,明朝才是中國的正統王朝。因此,明初人稱北元大汗為"元君",稱其國為"殘元"、"故元",后來稱之為韃靼或北虜。直到1402年鬼力赤殺死叛臣也速迭兒,稱卓里克圖汗,北元正式滅亡。 北元共歷七帝,歷時35年。特別注明:北元僅指大蒙古國的一個階段,因為自從北元后主脫古斯帖木兒敗亡后,蒙語文獻中便不再使用"大元"國號。
當年,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爭奪皇位,失敗后郁郁死去(疑似被忽必烈毒殺)。忽必烈的所做所為無疑引起了阿里不哥子孫與和林方面保守貴族的仇恨。在他們看來,元大都方面無疑是他們不共戴天的仇敵。有元一代,盡管忽必烈及其子孫在祖宗根本之地設立行省,實行宗王出鎮制度,但這塊龍飛之地卻從未平靜過。阿里不哥一系為首的反元斗爭持續不斷,這就是阿里不哥一派地方勢力與元朝中央勢不兩立的明證。在這種心態驅使下,一旦元朝衰落,對蒙古草原的控制減弱,他們就會奮起反元。1388年,機會來了:北元皇帝、大汗脫古斯帖木兒被叛臣也速迭兒弒殺。關于這位弒汗自立的也速迭兒,《華夷譯語》中所載降明的蒙古知院捏怯來的奏報稱是阿里不哥的子孫。
在脫古斯帖木兒敗亡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部帥紛擎",戰亂頻仍,與外界的聯系基本中斷。當時的明朝在捕魚兒海戰役勝利后,重點亦轉向了對內部事務的處理。1399年明太祖去世,朱棣與建文帝同室操戈,是為"靖難之役"。這段時間《明實錄》基本上沒有關于蒙古的記載。直到朱棣"靖難"成功,當上了皇帝,才又重新開始了對北部邊防的經略,致書蒙古大汗,要求"遣使往來通好,同為一家",而此時已是1403年了。這時的蒙古大汗恰恰是鬼力赤(即卓里克圖汗)當明朝方面獲悉蒙古已去大元國號后,遂有(明史)的。"鬼力赤篡立,稱可汗.去國號,遂稱韃靼"的誤載。事實上,"去國號"的不是鬼力赤,而是也速迭兒。
在以后的明代蒙古歷史上,大元國號仍出現,也先汗、達延汗時期即如此。但是,他們恢復大元國號的舉動給明蒙雙方都帶來了巨大的震動,這恰好反映出明代蒙古在大多數時期已取消了大元國號這一事實。
大元國號的廢棄一定意義上意味著蒙古政權放棄了爭奪中原的目標,轉為立足于蒙古本身。"北元"(1368-1388)僅代表一個時期的結束,其后進入《明史》所說的韃靼時期(為明人所稱,蒙方一直以蒙古自稱)。但是從成吉思汗開始的"大蒙古國"政權仍然繼續,直至1635年察哈爾部為滿洲的后金-清所滅亡。故大蒙古國(1206年-1635年)依照中國名稱的劃分,可劃為蒙古(1206年-1271年)-元朝(1271年-1368年)-北元(1368年-1388年)-韃靼(1388年-1635年)。現一般指元朝,為(1206-1368年)。
北元在歷史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有的學者認為,由于北元的牽制,明朝加強了與琉球等國的聯系,以獲取火藥等火器對付蒙古騎兵。
北元走向滅亡
1388年三月,藍玉率師十五萬北進。四月,來到捕魚兒海(今貝爾湖)附近,距離脫古思帖木兒汗帳不過百余里路程。脫古思帖木兒以為明軍與納哈出作戰不久,糧草匱乏,不會深入北方再戰,沒有作迎敵的準備。而明軍前鋒奔襲他的大營之時,恰好風沙彌天,幾十步外不見人。明朝兵馬突然出現,脫古思帖木兒根本不能作有效的抵抗,太尉蠻子倉促上陣,很快戰敗被殺。脫古思帖木兒帶著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人逃往和林方向,行至土剌河一帶,為其部將也速迭兒所縊殺,捏怯來、失烈門逃去南下,投降了明朝。 這一次戰役,脫古思帖木兒的次子地保奴、嬪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員三千余、人口七萬七千多、馬駝牛羊十五萬多頭,以及大量印章、圖書、兵器、車輛,都被明軍俘獲。
這次的失敗使黃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大元政權喪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中央汗國的地位,大多數蒙古部落宣布脫離它而獨立。乞兒吉斯部(分布在葉尼塞河上游沿岸)首領鬼力赤,否認殘元皇帝額勒伯克的宗主權,于1402年打敗并殺死了他,取得了統治各部的霸權。至此合法的元朝皇帝不復存在了,蒙古各部又回到了爭奪蒙古帝國大汗寶座的紛爭當中。
捕魚兒海戰役使北元貴族遭到最大的失敗。如果說在此之前他們或許還有著重振勢力入主中原的希望,那么這個希望到這時就完全破滅了。自脫古思帖木兒死,蒙古內部開始陷入連綿不斷的內訌之中,其間雖然有過幾次統一,但對明朝始終未能構成傾覆性的威脅。韃靼一明朝的南北對峙,從脫古思帖木兒敗亡之后成為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