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與黃巾起義的趣談
靠“黃巾起義”發家的劉備真實戰功如何?趕緊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劉備與黃巾起義的趣談,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能得到解答了喲。
劉備與黃巾起義的趣談:
正史中對于劉備在這段歷史中的貢獻是這樣介紹的:黃巾起義,率領部隊剿滅有功,得拜安喜縣縣尉。客觀的來講,劉備是有戰功的,但相比起曹操和孫堅,他的功勞也是很小的。因為這段時期,劉備的軍事水平還很一般,獨立作戰少,就算有,也是敗仗多,勝仗少。一起看看網友是怎么分析的。
眾所周知,劉備和曹操、孫堅一樣都是靠鎮壓后漢末年爆發的“黃巾起義”發家的。只不過在這場對農民起義的對抗中,劉備不象曹操、孫堅戰功赫赫,迅速崛起,而是默默無聞,徘徊在亂世之中。《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記載:劉備在“黃巾起義”爆發后,帶領自己日后的主要將領關羽、張飛加入了校尉鄒靖的朝廷武裝,“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至于劉備在戰斗中有什么突出的表現,史料語焉不詳,不過以劉備當時的情況判斷,只是隨校尉鄒靖等人一起作戰,并非率領一支獨立的屬于自己的隊伍,也就很難有機會表現出他在軍事指揮上的能力。倒是在《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典略》中記載了劉備一生中的首次失利:“平原劉子平知備有武勇,時張純反叛,青州被詔,遣從事將兵討純,過平原,子平薦備于從事,遂與相隨,遇賊于野,備中創陽死,賊去后,故人以車載之,得免。后以軍功,為中山安喜尉。”如果不是劉備靈機一動,詐死逃脫,險些三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
不過這也是劉備作為隨從出征,也不能作為評判其軍事能力的依據。不久在隨同都尉毌丘毅到丹楊募兵期間,在下邳遇賊,劉備“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復去官。后為高唐尉,遷為令。”不過好景不長,在擔任高唐令期間,劉備“為賊所破”,落荒而逃,只得往奔中郎將公孫瓚。在高唐的這一段經歷,可能是劉備首次獨立率軍作戰。按后漢的官制,縣令手下設武職司馬,在當時混亂的局勢中,縣級政府多擁有少量的軍隊。也就是說這一仗極有可能是劉備第一次獨立指揮軍隊作戰。雖然史料中缺乏“賊”的數量記載,但劉備被打的亡歸公孫,多少也能說明劉備的首次獨立作戰是失敗的;劉備投靠公孫瓚后,公孫瓚“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后領平原相。”(在這期間,《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英雄記》中還有一段記載:“靈帝末年,備嘗在京師,后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不過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劉備似乎根本沒有什么戰功可言,也沒有獨立的隊伍存在)。
黃巾起義簡介:
黃巾之亂,是中國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暴動,開始于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由張角等人領導,它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逐步導致了東漢的滅亡與三國時期的到來。
公元184年,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黃巾起義”。黃巾起義和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持續了二十多年。由于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實亡。
東漢末年,統治者腐朽無能,外戚、宦官相繼專權,朝政腐敗。于西羌戰爭持續數十年,花費巨大,徭役兵役繁重。加之土地兼并現象嚴重,民不聊生。在這種情況下,張角創立太平道,以宗教的方式籠絡人心,在貧苦農民中樹立了威望,信眾多達數十萬。張角利用其在民眾心中的話語權,將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的信眾分為36方,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為大規模的起義做好了準備。黃巾之亂對于東漢末年的政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盡快平定戰事,因此中央下放軍權至地方,使得黃巾之亂無法快速的蔓延至全國,減緩了東漢覆亡的時機。但是卻造成了地方輕視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將領或是官員,借著在黃巾之亂的兵力割據地方,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揭開序幕,更為三國分立種下遠因。黃巾起義和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持續了二十多年。由于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并最終走向了滅亡。
黃巾農民大起義,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革命戰爭,它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卻為 后人留下了豐富的農民革命遺產。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更有失敗的教訓,對它認真進 行總結,無疑是很有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