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名人軼事有哪些
老舍原名舒慶春,是他父親給他取的名字;你是否在尋找“老舍的名人軼事有哪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老舍的名人軼事有哪些(篇1)
我認識老舍先生是在三十年代初期一個冬天的下午。這一天鄭振鐸先生把老舍帶到北京郊外燕京大學我們宿舍里來。剛剛介紹過,寒暄過,在我給客人們倒茶的時候,一轉身看見老舍已經和我的三歲的兒子,頭頂頭地跪在地上,找一只狗熊呢。當老舍先生把手伸到椅后拉出那只小布狗熊的時候,我兒子高興地抱住這位陌生客人的脖子,使勁地親了他一口,逗得我們都笑了。直到把孩子打發了,老舍才撣了撣褲子,坐下和我們談話。
從那時起,他就常常給我寄來他的著作,我記得有:《老張的哲學》、《二馬》、《小波的生日》,還有其他的作品。我的朋友許地山先生、鄭振鐸先生等都告訴過我關于老舍先生的家世、生平,以及創作的經過,說他是出身于貧苦的滿族家庭,飽經憂患。他是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漢語開始寫他的第一部小說《老張的哲學》的;并說他善于描寫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很有英國名作家狄更斯的風味。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傳神生動的語言,充分地表現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風光;充分地傳達了北京勞動人民的悲憤和辛酸,向往與希望。他的幽默里有傷心的眼淚,黑暗里又看到了階級友愛的溫暖和光明。每一個書中人物都用他或她最合身份、最地道的北京話,說出了舊社會給他們打上的烙印或創傷。這一點,在我們一代的作家中是獨樹一幟的。
我們和老舍過往較密的時期,是在抗戰期間的重慶。那時我住在重慶郊外的歌樂山,老舍是我家的熟客,更是我的孩子們最歡迎的人。“舒伯伯”一來了,他們和他們的小朋友們,就一窩蜂似地圍了過來,拉住不放,要他講故事、說笑話,老舍也總是笑嘻嘻地和他們說個沒完。這時我的兒子和大女兒已經開始試看小說了,也常和老舍談著他的作品。
有一次我在旁邊聽見孩子們問:“舒伯伯,您書里的好人,為什么總是姓李呢?”老舍把臉一繃,說:“我就是喜歡姓李的!——你們要是都做好孩子,下次我再寫書,書里的好人就姓吳了!”孩子們都高興地拍起手來。老舍也跟著大笑了。
抗戰勝利后,我們到了日本,老舍去了美國。這時我的孩子們不但喜歡看書,而且也會寫信了。大概是因為客中寂寞吧,老舍和我的孩子們的通信相當頻繁,還讓國內的書店給孩子們寄書,如《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等。有一次我的大女兒把老舍給她信中的一段,念給我聽,大意是:你們把我捧得這么高,我登上紐約的百層大樓,往下一看,覺得自己也真是不矮!我的小女兒還說:“舒伯伯給我的信里說,他在紐約,就像一條喪家之犬。”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哪里懂得一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作家,去國懷鄉的辛酸滋味呢?
老舍的名人軼事有哪些(篇2)
老舍3歲那年,沒了父親,母親靠給人洗衣服養活他。到9歲,他還不識字,后半生就將是一個提籃沿街賣櫻桃的小販吧。好心的劉大叔資助他。供老舍上學。中國多了一位作家。
劉大叔是有錢人,也是大善人。他辦貧兒學校、粥廠,把錢都施舍出去。劉大叔后來出家為僧,人稱宗月大師。他坐化后,燒出許多舍利子。
宗月有個女兒,小時候。老舍常去劉家玩,愛上了她。海棠花開的時候,兩個小兒女說過一句兩句沒有意思而甜美的話。富小姐和胡同貧兒,身份相差太遠,談不上婚嫁,但知道她沒有定親,這讓他安心。
后來,老舍出了國,劉小姐隨父出家為尼。過了好些年,老舍回國了,劉小姐成了暗娼。其間,發生過什么事,無從推測。可能那尼姑庵本來就不干凈,劉小姐錯入了虎口:或許她是“一向吃好的穿好的慣了,為滿足肉體,還得利用肉體,身體是現成的本錢”……總之,一個黃花大閨女,想伴著青燈古佛過一輩子,哪有那么容易。全世界都是“嘿嘿”冷笑的惡勢力。
他千辛萬苦地找到她。她剪了發,臉上有很多粉和油,洗凈了,大概像一個病中的產婦。她始終不正眼看他,雖然臉上并沒有羞愧的樣子——她應當有嗎?
他還愛她,但這愛成了苦酒,折磨他。他們原本門不當戶不對,現在仍如此,只是高低掉了個兒。朋友看出他的悲痛來,沒直說,假裝鬧著玩地暗刺他,意思是,她不配他。
她不配?她本來不是大小姐嗎?她淪為赤貧,不也因為她父親的慷慨施舍嗎?而老舍,其實也是受益人之一呀。不過,給是自愿的。得到的人,不欠他們家什么。反之,如果邀恩圖報,那她就是無賴小人,受惠者會更加心安理得。
老舍沒娶劉小姐——是他想娶而劉小姐不肯,還是他根本沒打算娶?他再愛她。大概也不能把一個暗娼用大花轎接回家。我們很難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他的記憶被打散了,放在他的小說里、散文里。一幅最美的畫,碎紙機里走一遭,也就變成紙屑,什么也拼不出來。老舍34歲,才在朋友勸告下結了婚。
他一直記得她。她是為弟弟們給虎妞下跪的小福子,祥子愛過她,這愛情不因為一個是車夫一個是暗娼,而稍減其美或者震撼。她也是月牙兒,清清醒醒、明明白白地走另一條路,因為“肚子餓是的真理,是女人得賣肉”。她是他的記憶,一點點地融入到他的文學作品中。
老舍老在提海棠花,“她家里的那株海棠花正開成一個粉白的雪球”,“第一次見著她,便是在海棠樹下。開滿了花,像藍天下的一大團雪,圍著金黃的蜜蜂”。他想在死后,葬在海棠樹下,或者……他什么也做不了。
老舍的名人軼事有哪些(篇3)
簡介: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1899年2月3日生,北京人,滿族。筆名老舍。191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校。1924年夏,應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邀請,赴英國講授中文。1929年夏,結束在英國倫敦大學的講學,先后赴法國、荷蘭、比利時、瑞士、德國、意大利游覽。1929年10月,抵達新加坡,在一所華僑中學任國文教員。1930年回國。1931年7月在北京和胡絜青結婚。1937年到武漢,受中共代表周恩來之邀,發起組織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并負責總務工作,其間,創作了大量抗戰作品,創辦“文協”刊物《抗戰文藝》。1946年3月,與劇作家曹禺應邀赴美國講學。
1949年12月回國。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理事長、副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中印友好協會理事,中國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委員,中朝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文聯第__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對外文協常務理事,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常委。
是第一至__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_第三、__屆常委。
是中國新文學開拓者之一和現代長篇小說奠基人,一生共創作小說、詩歌、戲劇、曲藝等作品百余種800萬字。
1922年,發表第一篇譯文《____的大同主義》(寶廣林著);第一部短篇小說《小鈴兒》,署名舒予。1926年在英國創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及《趙子曰》和《二馬》兩部長篇小說。1933年,在山東完成長篇小說《離婚》,這是作家最喜歡的一部作品。1936年7月,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駱駝祥子》。還先后創作了《四世同堂》、《方珍珠》、《龍須溝》、《春華秋實》、《茶館》、《正紅旗下》、《無名高地有了名》等劇本、小說和其他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
1951年12月,因創作話劇《龍須溝》,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
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迫害投北京太平湖自殺,終年67歲。
老舍之死:1966年的太平湖之謎
老舍的名人軼事有哪些(篇4)
1966年8月24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我國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逝世,終年67歲。1978年6月3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為老舍先生舉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
老舍先生原名舒舍予,北京市人,1899年出生于城市貧民家庭。抗日戰爭時期,老舍先生曾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___直接關懷和幫助下,為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宣傳等方面的工作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后來到美國講學并進行創作。1949年應召回國后,老舍先生熱情地投入新中國的各項工作,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_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
老舍先生是作家。他把一生貢獻給了祖國的文學藝術事業。他在創作上積極勤奮,著作豐富。解放前,他寫了《駱駝祥子》等許多文學作品,對舊社會進行了揭露和批判。新中國成立后,___的革命文藝路線給了他新的藝術生命,他以高度的創作熱情,夜以繼日地工作,創作了話劇《龍須溝》、《春華秋實》,小說《無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種形式的許多文藝作品,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喜愛,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被榮稱為“人民藝術家”。
老舍的名人軼事有哪些(篇5)
三硯的來龍
老舍有3硯,兩方是他的收藏品,一方是他自己用的。那兩方藏硯均是清代的文人硯,外面都有紅木木盒。兩硯之所得,實乃得益于先生的那雙“文眼”。
其中一方藏硯是明清之際大戲劇家、戲劇理論家李漁(號笠翁)的遺物。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一商販攜此硯推銷,被老舍先生一眼看中。這是一方端溪硯,石質純凈,色微青紫,為長方形門字硯式,中有一線凸起約一毫米,全硯長13.8厘米,寬8.9厘米,上有火捺、石皮、黑脈各一,硯側有篆書銘文一行,文曰:“笠翁李漁書畫硯。”國內外有不少李漁研究者,但多數都沒見過李漁留下的實物。著名戲劇研究家吳曉鈴先生看了后,驚呼:“這是惟一的!”并且拓了拓片。美國漢學家韓南教授得知此硯,定要一睹為快。據說老舍先生平時不尚收藏,當時購得此硯純屬出自對李漁的一種景仰,體現了老舍作為一代學人的真知與慧眼。
另一方藏硯是老舍先生1949年以后買的。多年后,他的家人從箱子底下翻了出來。翻過底面一看,不得了!硯上有刻像一幅,還有題刻,共19個字:“乾隆丁酉錢塘黃易三十四歲小像,嘉定錢坫題。”字后刻有小印兩枚,一為陽,圓形,單字“泉”;一為陰,方形,雙字“十蘭”。黃易小像8厘米見方,著刀極淺,線條簡練明快,是個古速寫像。那個時代不會有像片,大凡像都是刻在石上或者畫在紙上。這很可能就是這位清代大畫家、金石家、西泠八家之一黃易惟一的遺像了。那位錢坫(號十蘭)也是位工書畫篆刻的大名人。他的篆書源出唐李陽冰《城隍廟碑》。晚年右手偏枯,用左手作書。這方硯臺上,他的題字和圖章都恰好展現了他的書法、篆刻之所長,實在是件珍貴難得的文玩藝術品。
老舍先生自己所用的那方硯臺遠遠不如上面的兩方那么名貴,是個“土”的,但卻有特殊的紀念意義。據舒乙先生講,老舍由英國回來后用鋼筆寫作,不用毛筆。到了抗戰時,紙成了土紙、草紙,無法使用鋼筆,才用起了毛筆。他在重慶北碚寫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時用了一方當地產的大方硯臺,有點像小學生練毛筆字時用的那種,拙厚樸實,極少裝飾,只是大著許多號,磨一次墨夠寫一上午的。老舍先生到美國去之后,曾把它贈送給一位北方老鄉馮玉齋。到了上世紀80年代,馮玉齋先生又回贈給了胡青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