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飛鳥文化介紹
導讀:飛鳥文化是圍繞佛教而展開的。隨著佛教的傳入,對佛典的研究也日漸開展,其中圣德太子最典型。他身體力行,是篤信佛教的信徒,對佛典進行了研究、講授和注釋,曾主講和注釋過《勝鬘經》、《法華經》、《維摩經》,總稱《三經義疏》。
日本飛鳥文化介紹
飛鳥時代(日文: あすかじだい),約始于公元600年,以政治中心為奈良縣的飛鳥地方(即當時的藤原京)而得名,止于遷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墳時代,下啟奈良時代。大和王權在飛鳥時代開始發生巨大的變革,中央集權的天皇體制正式成形,取代昔日地方豪族各自半獨立的局面。飛鳥時代同時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文化、社會和政治交流發展時期,在從中國傳入的佛教影響下有長足的發展,佛教的引入是日本社會結構改變的重要標志。
飛鳥文化
飛鳥文化的歷史分期比較模糊,上承古墳文化而下啟奈良文化,時代特徵很難把握,具有過渡時期的復雜色彩。
寬泛一點,涵蓋佛教公傳(538年)至平城遷都(710年)近200年;緊湊一些,專指推古(593年即位)、舒明、皇極(645年退位)3朝。有些學者在古墳時代的尾聲中略加描述,有些學者在奈良時代的前奏中匆匆帶過。此外,美術史家習慣以大化革新(645年)為界,將之斷為飛鳥時代和白鳳時代。
追溯儒學和佛教東傳的源流,這些外來宗教和思想是飛鳥文化的源泉及靈魂所在;與此同時,外來文明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飛鳥文化的精華盡在其中。飛鳥時代與此前的古墳時代相比,攝取大陸文化從物質技術轉向思想制度,有了質的飛躍;與其後的奈良時代相比,生成文化的手段以生硬模仿為主,尚缺乏靈活的創意。
歷史時期
推古朝至大化改新的歷史時期,稱為飛鳥時代。相應時期的文化稱為飛鳥文化。飛鳥文化帶有明顯的國際性。大陸移民在飛鳥文化的發展中的作用不能忽視。由于與東亞大陸諸國聯系的加強,先進的漢文化也隨之源源不斷地輸入日本。在輸入漢文化的過程中,漢族移民起著重要作用。據《新撰姓氏錄》記載,畿內地區,共有1182氏,其中外國移民有324氏,占全體總數的1/3。有名的漢族移民有山城的秦氏、河內的文氏,大和的漢氏等。
大陸移民大都身懷一技之長,因而受到日本朝廷的重用。根據史籍記載,大陸移民中有掌管國庫內藏、大藏的,有擔任使節,到朝鮮半島諸國和中國開展外交事務的。大陸移民對日本的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他們將先進生產技術引進日本,如絹、縑、錦等絲紡、土木、水利工程技術。在文教方面,最早將中國典籍帶入日本的是一個名叫王仁的學者。他從朝鮮半島的百濟,攜帶《論語》10卷赴日。王仁之后,不斷有學者從朝鮮半島進入日本。538年,百濟圣明王遣使向大和國欽明天皇獻釋迦佛金銅像一軀,經論若干卷,佛教自此傳入日本。554年,五經博士王柳貴、易博士王道良、歷博士王保孫、醫博士王有祾陀、采藥師潘量豐、丁有陀、僧侶曇惠、樂人三斤等自百濟抵日,卜書、歷本、藥物等隨之攜入。588年從百濟東渡的僧侶有聆照、令威、惠眾、惠宿、道嚴、令開、惠聰、道欣、惠彌等人。從高句麗赴日的僧侶有慧慈、曇徵、惠灌、僧隆、云聰、法定等人。建筑寺院的工匠、畫工等也陸續自大陸東渡日本。崇峻天皇時,日本首次派遣學問尼善信赴百濟考察佛學,并籌建法興寺。602年,百濟僧觀勒攜歷、天文、地理、遁甲方術等書籍移居日本,朝廷選派學生隨觀勒學習。飛鳥文化正是在大量輸入漢文化的前提下應運而生了。
佛教中心
飛鳥文化是圍繞佛教而展開的。隨著佛教的傳入,對佛典的研究也日漸開展,其中圣德太子最典型。他身體力行,是篤信佛教的信徒,對佛典進行了研究、講授和注釋,曾主講和注釋過《勝鬘經》、《法華經》、《維摩經》,總稱《三經義疏》。
圣德太子攝政后,在生駒山脈南端,建造了斑鴆宮。斑鴆地區成為飛鳥時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周圍地區建造了許多寺院,著名的如飛鳥寺(法興寺)、四天王寺、法隆寺(斑鴆寺)、中宮寺、法起寺、法輪寺等。法隆寺金堂中的釋迦三尊像、藥師像,以及該寺夢殿中的觀音像,明顯地吸收了北魏的技法。中宮寺的彌勒菩薩木雕像則具有南梁風格。飛鳥寺的丈六銅佛像,法隆寺金堂的凈土世界壁畫,中宮寺的天壽國刺帳,法隆寺的三重塔等,表明了飛鳥文化與大陸文化的淵源關系。
飛鳥時代的繪畫大多與佛教、佛寺有關。587年百濟獻佛舍利及造寺工匠,其中包括“畫工白加”。他們直接參與營建飛鳥寺。603年6月“始定黃書畫師、山背畫師”等。609年高句麗僧曇征的到來,是飛鳥繪畫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不僅首傳造紙術,而且還將調制彩色的先進技術帶入日本,對飛鳥時代的彩繪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在法隆寺金堂的凈土世界壁畫等繪畫作品就是這一技術結出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