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陶瓷是怎樣的
元代瓷器的發展雖不及宋代那么引人注目,但也開始表現出新的發展特色。如果說宋代空前發展的制瓷業是南北方瓷業競相繁榮、官窯與民窯競相發展的結果的話,那么元代制瓷業的特點就是突出江西景德鎮瓷業,使其躍居全國瓷業之首。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元代陶瓷是怎樣的?
元代陶瓷:青花
元代的青花瓷器處于成熟期,蜚聲中外、馳譽藝林。青花瓷的特點是:胎質白、重而堅、器壁較厚、大器較多。由于含雜質多,胎上大多有鐵褐色小點。器底不施釉,稱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紅色斑,俗稱火石紅。元瓷白釉泛青色,釉質瑩潤但常有積釉,積釉有時如淚痕。
元代青花原料有進口和國產青料兩種。經過對兩種原料的測試表明:進口料中除含鈷外,還含有高鐵和低量的錳,以青花色澤濃艷、有鐵銹斑和黑褐色斑點為特征,采用影青作面釉,多用于描繪高大器物上多層次的繁密紋樣。大部分呈色青翠,有一部分過燒的瓷器青中泛紫,欠燒的則青中帶灰。并且,色濃郁而無暈散,白中閃青的底釉襯托著濃艷的藍色紋飾,顯得明亮動人。
而國產的青料中含錳量高、含鐵量低。青花色澤藍中閃灰,色勻而無散暈,一般施以乳濁的卵白釉。國產料所畫的青花瓷,大都屬小件,紋飾簡單、較草率。
元青花紋樣特點為紋飾繁密、層次較多,通常稱為“滿畫”。這是元、明兩代特有的繪畫技法。一般是紋樣勾線后填色留空白,如花、葉、山石、人物衣紋均有這一特征。覆蓮瓣之間多互不相連,其中多畫卷草或雜寶;蓮瓣輪廓通常為一粗一細兩根線條,不另填色;云啟用粗細線條雙勾三層,中間加飾水波荷花、花卉、瓜果和馬、鴛鴦、云雁等;菊花多單層花瓣,雙層的較少;海水紋精細工致,有魚鱗狀左右背向漩渦,浪花如芽狀尖細排列;撇口瓶及碗的里口沿畫回紋、卷草紋,其他器物上也常見用回紋、卷草紋作邊飾;龍身細長、疏發、蛇尾或火焰狀尾、細頸、頭較小、單色或雙角,龍鱗有斜方格紋或加渲染等,三爪或四爪,不見五爪;風頭似鸚鵡,魚鱗狀細羽片,l一5條長羽尾;麒麟畫成鹿頭、牛蹄、馬尾;卷草紋無中心連續波谷線,各個紋樣單位分開畫,與明初畫法有別;人物著色用豎筆上下渲染,在濃筆邊線內梁淡色或衣紋留白。除此之外,特征性紋樣還有:蕉葉紋中莖滿色、蓮葉呈規矩的葫蘆狀、牡丹花葉肥大規整、竹葉尖向上、蝌蚪狀云紋、梅花全開的呈五個圓圈、枝干上有刺狀小枝等。
元青花大多為寬而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蓋內不施釉,器胎輪旋紋粗糙,接合處有明顯凸起接口。常見的青花瓷器物有:
帶蓋梅瓶:小口、豐肩、瘦底,器蓋內心帶子榫以防滑動,與宋代梅瓶相比,有體形高大、弧腹下收、造型挺拔、重心升高的特點。
玉壺春瓶:分圓形和八棱等幾種;口外卷、細頸、坦腹,與宋玉壺春瓶相比,曲線增大,更加俏麗優美。
罐:有肥矮型和瘦長型兩種。肥矮型的直口、溜肩,肩以下漸廣,至腹部最大處內斂,平底,口徑大于或等于足徑;瘦長型的為直口、短頸、溜肩、平底,口徑一般小于足徑;有些罐上有蓋,如荷葉形蓋、獅鈕蓋等。
碗:有敞口與斂口兩種碗;敞口碗為深腹、小圈足,足內無釉;斂口碗的口沿內斂。
盤:器型較大,一般為折沿,有菱口與圓口兩種,圈足,砂底。
高足杯:口微撇,足有竹節和圓形兩種,足近底處放大。
匝:為古代盥器,平底,一邊帶流,流下裝飾一小圓系。
扁壺:小口,有四系,為元代的特有造形。
大盤盤口有采用菱口的,鳳形壺與八楞缸為特有造型,只有元代才有。
青花瓷一出現,即占據了我國瓷器生產的主導地位。盡管此時其他種類如青瓷、白瓷、單色釉瓷和彩繪瓷也在生產,但它們都無法和色彩幽雅、釉面潔白、生產工藝相對簡單、適宜大量生產的青花瓷抗衡。
元代陶瓷:釉里紅
與青花瓷同時期,元代的景德鎮瓷工還發明了釉里紅瓷,這也是一個重大的創新項目,可以說與青花瓷是一樹綻開的兩支并蒂花。
釉里紅瓷是以銅紅釉(氧化銅)做呈色劑的,其燒制難度頗高,呈色鮮艷者為少。因為在低溫氧化氣氛下,銅紅釉會燒成綠色或啡褐色,而過高的窯溫又會把紅燒飛。所以,在罩以透明釉之前繪制蘊含紋,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的白地紅花或紅地白花的釉下彩裝飾,具有鮮艷、明快、吉祥、喜慶之風韻,是元代景德鎮窯的創新之作。
釉里紅瓷器有三種裝飾方法:一是釉里紅線繪,即在瓷胎上用線條描繪各種不同的圖案花紋。但由于高溫銅紅釉燒成條件比較嚴格,往往會產生飛紅的現象,所以用細線條描繪圖案花紋的釉里紅器燒成比較困難。二是釉里紅拔白,其方法是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圖案花紋部位,或在該部位上刻劃出圖案花紋,用銅紅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燒成后圖案花紋即在周圍紅色之中以胎釉的本色顯現出來。三是釉里紅涂繪,即以銅紅料成片、成塊地涂繪成一定圖案花紋。釉里紅拔白及釉里紅涂繪這兩種方法都能減少飛紅的現象。
評估釉里紅產品的標準主要有兩點:一是同一窯口所產的釉里紅成品顯色穩定、色調一致;二是所繪制的圖案線條經燒制后仍然清晰。具備這兩點者為佳,反之為劣、廢品。
釉里紅常常與青花配合裝飾,稱青花釉里紅瓷,或叫青花火紫,形成一種別致的裝飾紋樣。由于燒制難度較大,元代的產量不多,留傳器物也很少。現存的一件標有"至元戊寅”銘款的青花釉里紅瓷器,是元代釉里紅流傳至今的珍品。由于釉里紅瓷在元晚期才出現,因此其的發展和成熟并不在元代,但其為后世制作釉里紅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